

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侨报》报道,三十多岁已经是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四个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不饱和脂肪酸对ABCA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他曾在国际生物化学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杂志《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论文,其中包括国际首次对于ABCA1蛋白稳定性调节的研究成果,引发各国实验室对ABCA1降解调节的研究兴趣。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免试,王宇童说,我只是个认真的人。
从认真“念歌”到认真读博
不久前前到旧金山参加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第59届年会,王宇童博士接受侨报记者专访,也聊到他自认为平凡的履历。
今年36岁的王宇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并非饱读诗书,也从未敦促过他读书。
从小学开始,他一直就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好读书,认真听讲”之类老师常用来督促学生的语句,从未出现在王宇童的评语中。`倒是有一次,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后写上“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之类的话,着实让看了的同学“义愤填膺”。
王宇童的认真那时候就初见端倪,即便是“音乐”这种副科他也会认真对待,歌唱考试常让音乐细胞并不丰富的他头痛。一次晚上他正在家中努力练歌,在旁边听了很久的妈妈忍不住说:“童童,你念了半天,是什么课文啊?”
大学毕业,王宇童也跟随出国大军到美国攻读博士,他“认真”本色不改。很多试验他都是提前一天进行仔细的设计安排,计划好第二天工作中每小时所做的具体实验步骤。
后来到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期间,一次大家在讨论别人写一篇论文时,王宇童直接就提出其中有两处引文重复,引用的实际为同一篇文章。
研究:从糖尿病到心脏病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一直在全美医学院名列前茅。
王博士的导师JohnF. Oram教授是在高密度脂蛋白领域中全球闻名的权威,在国际学术界广受尊重,被同行们誉为“ABCA1的教父”。(ABCA1是细胞中的胆固醇磷脂转运蛋白,它的功能障碍将导致细胞内胆固醇和脂质的堆积,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他的实验室是最早发现ABCA1功能的实验室之一,并一直在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特别是ABCA1基因的研究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王宇童的博士后研究方向锁定在脂肪酸对于ABCA1蛋白的影响。为了收集关键数据,有些实验做了数十次才取得成功,而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成功的实验也要重复十多次。
经过多年的实验,他发现了在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过高的脂肪酸可以通过抑制ABCA1蛋白来导致细胞内的脂质堆积,从而增加他们患心脏病的风险。这一研究成果是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脂肪酸对ABCA1基因表达的影响,取得了该领域中突破性的进展。
根据以上结果写的论文发表在最具国际权威性的《生物化学》等杂志上,并获邀参加各种相关国际会议。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对于ABCA1蛋白稳定性调节的披露,并引发了其它各国实验室对ABCA1降解调节的研究。
认真搞科研,认真当老师
出于对家人和祖国的感情以及对教师职业的喜爱,2006年底,做了五年多的博士后,王宇童决定回国。国内多个知名大学医学院向王宇童抛出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成了细胞生物学系的一名副教授。
短短一年多,王宇童先后主持四项科研项目。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并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教-引进人才》的资助。新近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也为硕士生、本科生授课。
他的“认真”作风也带到了教学中,这种认真不仅体现在授业解惑中,即便在“琐碎”工作中也不例外。学校学期考试考场采取随机安排的方式,作为监考老师,王宇童每次考试的前一晚都会到考场巡查。
他说,第一是为了了解教室的位置,以免第二天考试前不能及时找到。第二是核实计算机排位与教室实际座位分布情况是否一致。
结果还真有一天被他发现了问题,当时计算机排位教室分为6列,而教室实际只能坐5列学生,由于他的“认真”,及时修改了座位安排。 在王宇童眼中,认真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很难一心二用。像一边打电话一边浏览网页或者打字,这些很多人能做到的事情在他看来却很困难。
这次参加美国肝病学会会议,也是王宇童海归后首次回到美国。他指出,最近几年,无论中美两国还是国际医学界,都将重点放在干细胞的研究中。
无论是肝炎、肝硬化以至肝癌最终都会导致肝细胞死亡和肝功能丧失,传统方法透过肝移植治疗,但是可用于移植的肝脏来源极其有限。如果能通过培养干细胞来替代病变的肝细胞,就能达到根治肝病的目的。
在今后几年中,这也将是医学界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中国还可以利用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与西医相结合来治疗肝病,往往能够起到更好效果。(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