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见到张彦时,他正在办公室处理这些天由于接待活动而滞留的公司业务。虽然早料到入选“千人计划”带给自己的“焦点”效应,但突然面对这些天纷至沓来的记者和相关领导,还是让这个颇具文人气质的“千”海归多少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特别是在这个“千”光环下,他感触最深的除了荣誉还有责任。
用1%的份额创一个神话
长久以来,由于国内没有专门的光学薄膜生产企业,一大批液晶电视、电脑、手机和导航仪的生产厂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从国外进口这些光学薄膜,其中韩国和日本更是靠90%以上的份额几乎垄断这一市场。
为了尝试打破多年来国内市场为日韩所垄断的局面,张彦和他的朋友金亚东于2008年初创办了国内第一家集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新型光学薄膜企业——宁波激智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企业已顺利完成了工厂的装修、设备安装、试生产、量产,并成功实现了光学扩散膜技术的产业化。谈到今年的发展目标,张彦信心满怀地说:“目前,公司已拥有两条完整的生产线,下半年我们还将引入3至4条生产线,并争取在年底完成年初制定的产值达1亿元人民币,抢占国内市场份额1%的目标。”
也许1%对于90%而言,显得过于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个实际经济价值达1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多年来国内光学薄膜市场为日韩所垄断以至国人无从涉足的“魔咒”。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市场的冷静分析,张彦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光学薄膜市场在出现短期震荡之后,仍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液晶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光学薄膜的市场需求。如果能够实现处于液晶产业链上游的光学薄膜供应本地化,就能在大大降低产品的加工和运输成本的同时,推动原材料行业的发展,并在同行业内促成良性的竞争态势。
危机让“土豆”成为主菜
“金融危机来了,对于餐桌上的食物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土豆,而非牛肉。同样,就市场而言,相对于进口产品,更多的企业就会转而选择国内产品,这也就是经济学界常谈到的‘土豆效应’。同韩日的光学薄膜相比,我们的产品不仅在亮度上远高于同类产品,而且价格低廉,并能实现本地供货,企业只需提前半个月备货即可满足生产需要。”面对危机,张彦表现出更多的是自信。
仅以19英寸液晶显示器所需的光学薄膜为例,日韩进口的产品一般为6元,而张彦的产品却只需3至4元,几乎仅为进口产品的1/2。
有了产品质量的支撑,产品的销量也一路攀升。2008年12月,当金融危机袭来,很多大型企业都纷纷将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市场转向国内。张彦的公司一举抓住这个时机,同一批光电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仅台湾的灿宇光电每月就可完成几万平方米的薄膜交易量,月销售额达10万美元。2009年一季度,公司的业绩又以每个月50%的速度上升,在危机之中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张彦和他的团队在市场考验中不断成长,在危机的历练中不断成熟,并最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危机中“土豆”也能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要做中国的“3M”
1995年,大学刚毕业的张彦就有创业的念头,由于进修的缘故,直到2008年他才正式全身心地踏上创业之路。张彦的目标是在未来的10年间,成为中国最大的特种薄膜生产厂商,进军全球 “500强”企业的行列,成为中国的“3M”(注:3M是世界著名的矿务及制造业公司)。
“一方面,从目前国内的市场需求来看,未来几年对液晶产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这也带动了光学薄膜这个潜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液晶模组产业的基地主要集中在大陆地区,如果能实现光学薄膜产品供应的本地化,将大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近年来,国家对该产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这就为光学薄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扶持。”张彦介绍说。
由张彦公司自主研发的特亮TM牌“TFT-LCD(薄膜晶体管)”显示器用增亮型光学扩散膜,目前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还建立起了国内唯一一条本土的上下游产业链。现在,张彦和他的团队正在积极地进行多功能膜的研究,并期待用它来取代现有的增亮膜、上扩散膜和下扩散膜,预计2010年就可以投入市场。
现在,张彦和他的团队正在为今年抢占国内市场1%份额的目标而努力,并将下一个目标定位在未来的3年内,将市场份额提升到20%,年销售额达20亿元,并朝着中国“3M”的最终目标不断前进。(赵芮 孙晓青 李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