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留学生》杂志专供中国侨网发布稿件,未经该社允许,不得转载。)
出国9年来,于长斌,这个有着一张娃娃脸的中国男孩子,努力实现了从留学生到国际学者的转变,以实际行动为祖国争光。
1999年,年仅18岁的于长斌获得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一心想要独立的他,却选择放弃了保送名牌大学的资格,在获得新加坡教育部全额本科奖学金后,奔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深造。新加坡是他难忘的出国第一站,也是他真正迈向国际竞争舞台的开始。
2004年毕业时,于长斌获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荣誉奖,他是当年唯一获得此奖的中国人;在毕业典礼上,于长斌是唯一一个坚持用中文作毕业发言的学生。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为他的优异而感到骄傲。
卓越的成绩让于长斌获得了由政府颁发的“澳洲政府亚洲奋斗奖”(Endeavour Asia Award),而该奖项当年在全亚洲仅有11人获得。
2005年,荣获多项澳洲国立大学博士奖学金的于长斌,来到澳洲首都堪培拉的国立大学,直接攻读信息工程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在澳洲深造期间,他发表40余篇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并应邀访问澳洲国防部科技局,在西班牙、新加坡、比利时、瑞士、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多所著名大学做学术访问和会议报告。此外,他还荣获了2006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入选2008年澳洲国家博士后研究员项目。
在“2005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新锐奖”评选活动中,于长斌的博士学位导师、控制学国际权威、澳洲科学院前院长布瑞恩·安德森教授曾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于长斌是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见到的、不可多得的优秀学生。他认为于长斌具备作为一个学术研究人员应当具备的所有特质:天才,诚实,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喜欢讨论外加良好口才,这些都是他能走向成功的要素。
虽然于长斌在学术上有着耀眼的成就,但他却不是一个只会啃书本、单线条发展的学究型人物。
于长斌从小就是一个体育迷,足球是他的最爱,从初中到高中,他当了5年的足球队长,是山东鲁能队的铁杆球迷。除此之外,于长斌还喜欢排球、篮球、羽毛球以及乒乓球等各种体育项目,也曾经是大学田径队跨栏选手和跆拳道羽量级代表。在留学新加坡期间,他获得过2001年新加坡田径俱乐部公开赛110米栏季军和其他比赛的较高名次。
另外,于长斌还有着很强的领导和号召能力,参与和组织了许多学生社团活动。在2005-2007年间,他担任澳大利亚堪培拉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现任荣誉主席,曾经组织了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化装舞会、滑冰、滑雪等活动,扩大了学生会的影响力。
于长斌还有一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事。出国多年来,于长斌至今仍坚持在一个留学网站的论坛上回帖,不厌其烦地回答打算出国读书的学生问题,是大家信服的资深版主。正如他于2006年底不远万里回国参加奥运舵手选拔并入选山东十强、全国八十强时在舵手宣言中所说的:“中国人自己选出来的舵手,这不仅仅是一个荣誉光环,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一份‘分享’的责任。”
2008年4月,身为热心公益活动的学生会领袖,同时又是年轻有为的学术精英,并一直支持和积极参与奥运宣传活动的于长斌,在众多奥运火炬手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光荣的奥运火炬手。作为唯一一名留学生背景的火炬手,于长斌参加了奥运火炬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站的传递,与数万名从澳大利亚各地赶来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一起,见证了那神圣而难忘的时刻。
我问他,怎么看待自己的优秀?优秀对于他,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于长斌告诉我,他对自己的要求有时很残酷,决定要做的事情,一定会尽全力做好。取得的成绩给了自己很大鼓励,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也吃了很多苦头。问及他跟澳洲教授打交道的感想时,长斌说:“我觉得外国人做事的认真劲儿,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确,于长斌身上没人大多数人的浮躁和浅尝辄止,多了他所崇尚的认真和严谨,才使他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还记得当年他参加留学生新锐奖评选活动时的一个小小细节:他反复修改填写了几次的报名资料表,每一个问题都以中英文作了非常完整的回答,让大家对这个青春男孩踏实认真的态度敬佩不已。
于长斌曾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说在35岁之前,他要用眼睛去看世界。而这些年,于长斌真的走过了世界上许多地方,结识了许多朋友。他更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给祖国同胞带来更多的精彩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