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洁瘦削的身材、儒雅的面孔,但握手极有力,让我惭愧我的稿件难以匹配他的热情。几个月前去云南采访,作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云南项目负责人,陈洁详细介绍了他们连续多年在滇西北做生态保护项目的情况,那种丰富与深刻,根本不是一篇两篇报道就能涵盖。好在他来了北京,我调转笔头写他这个海归。
在让人发呆的地方
“我是昆明人。”陈洁说,“在云南大学读书,学生态学,留校后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课题,后来去英国留学,又转到美国读书、工作,做环境规划,最后移民加拿大,现在太太、孩子都在加拿大。”
“回云南加入TNC的工作,受我哥哥的影响很深。他在博物馆工作,研究历史,有机会去云南各个地方,尤其是滇西北。虽然以前我也去过,但是没有他那么深入。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非常独特,但是面临巨大威胁。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社区合作的形式,保护那里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与挑战,很有吸引力。”
我听说TNC是2004年的事情了,那年去滇西北的明永冰川游览,看到过TNC制作的生态保护提示牌。记得有一块上写的是当地藏族的民间传说“狸猫去印度的地方”。这种当地土著文化与自然保护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推行自然保护理念的国际组织要关注和介绍民间传说?这个问题在与陈洁的谈话中逐渐明朗。
陈洁说起滇西北,立刻就提到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那里至今不通公路,外面的人要进去,至少徒步走一天。我很早就听说雨崩了,有位去考察的学者这样概括:雨崩的藏族百姓视山水树木为神,“大山并非只是衣食之源,而是思想和生命诉说的对象”;他们眼中的动物,首先关乎美学和象征意义,而不是使用价值。最早来滇西北做调查的TNC规划人员,就是从雨崩认识到当地文化对自然的意义。这种文化,就是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就是今天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这种文化,也就保护了这个地方的自然。
然而,当我问陈洁在雨崩的感受,陈洁没有用什么词汇和概念来形容与描述雨崩,他说的是:“可以坐在那里看着雪山发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游历了欧美,在国内高校、国外的政府和企业都有过工作经验的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人“发呆”?陈洁在滇西北找到了。可以理解,这是他从加拿大回到云南加入TNC一做数年的重要因素。
做有挑战性的工作
讲起TNC的云南项目,陈洁手里没拿一张纸,从“最初”到“目前”,把我的采访笔记誊一遍,就是一份完整报告了。
TNC是诞生在美国、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国际环保组织,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保护地管理方法,并与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支持。TNC到中国已经10年,在加强保护区体系、保护森林资源、呵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社区生计、推动环境教育、拯救濒危物种、支持科学决策、防御入侵物种、恢复草原生态等领域开展工作。
陈洁选择TNC,因为国外成熟的非政府组织有一套不同于政府、不同于企业的办法,它在原来社会组织结构的条条框框中,往往代表弱势群体或科学方面发出不同声音,也加入润滑剂、黏合剂,通过寻找根源,解决问题,建立新平衡。
作为生态学者,离开办公室和书斋,去做具体的生态保护项目,实际上远远超出生态学本身。陈洁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工作,一种综合性的工作。那种理念、方法、思想甚至气氛,运用在中国特色的事务上,运用在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在自己手里看到成功、成就,是一种诱惑。
1998年TNC进云南,在滇西北的雪山、牧场、森林中考察自然,寻访百姓,确定最值得保护的对象,如动植物、生态系统,再找到威胁因素,如砍伐、开矿、无序旅游,然后制定保护的实施计划,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做出“滇西北保护行动计划”,向云南省政府提建议,把生态保护的具体方案纳入省级5年计划。
获令人羡慕的成绩
凡此种种,成绩、成就令人羡慕,TNC云南项目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而且大多数有海外留学背景,大多数是云南人。
在这样的基础上,TNC在云南开始做生态旅游,建立国家公园。这是陈洁这几年最主要的工作。
滇西北是旅游胜地,用国家公园的形式,把旅游与保护自然生态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就是陈洁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尝试的新方向。这是一整套系统工程,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融资……方方面面都是新课题。陈洁感叹:最缺的是人。陈洁说,在中国,本来学生态专业的人就少,再要有综合能力、社会工作经验,这样的人就更少。好在大家都是干中学,陈洁自己也正是因为这种挑战,才投身TNC云南项目。
现在,云南第一个,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县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已经正式接待游人快两年了。把原来保护区的面积扩大了10倍成为保护地,同时开展尽量不破坏环境、垃圾无害处理、当地社区百姓从中得到经济收益的旅游,结出一个经济、社会、保护多赢的硕果。普达措之后,陈洁和他的TNC云南团队,又在丽江老君山、怒江丙中洛……筹建更多的国家公园。
除了出国开会,陈洁每年只有一次十几天休假回加拿大的家。他说:回云南工作,就是想做事情。NGO不是发财挣钱的地方,但是有意思,是“做善事”。
在一个让人发呆的地方“做善事”,这就是陈洁的选择。(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