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胎换骨
海外见证残酷竞争
“第一个端着纸箱走出研发大楼的是项目组最受尊敬的RISC总体设计师。”
郭可尊和那个年代许多科技人员的成长路径一样,她远赴美国新泽西州的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留学。
“这段艰苦留学与工作等经历,让我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成为了一个主动的、有冲击力的新人。”
郭可尊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美国并行计算机公司研发中心担任资深研究员,这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实时系统开发公司,在这里让郭可尊首次感受到了这个行业残酷的竞争法则。
那时郭可尊所在的总体设计组正在承担新一代RISC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一天早上,全体研发人员被叫到一起开个大会。大家像平常那样嘻嘻哈哈地端着咖啡,聊着天,等待会议开始。即便当研制组的头头把正在研制的机器型号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大家还互相很得意地笑着。突然,她把所有的机器型号用大叉划掉,并宣布了公司一个重要的决定:由于设计延迟等原因,市场分析表明,这些新型机器并不能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的新产品不能做第一,也不能做第二,那么第三我们就不做了。”
会场突然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面色铁灰。“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机子都快出来了,我们费了多少的心血,就这样扔了。”郭可尊回忆道,而两天后裁员开始了。第一个端着纸箱走出研发大楼的是项目组最受尊敬的RISC总体设计师,望着他在车场远去的身影,郭可尊第一次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残酷与无情。
当裁员到郭可尊所在的研制组时,那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朝夕相处的亲密同事,端着箱子来道别,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们了,郭可尊竟忍不住失声痛哭。“我们这些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当时是无法理解在西方经济社会里竞争、淘汰的全部内涵,但那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脱胎换骨。竞争与竞争对手就在我们的身边,做不了第一,也要做第二,第三也许就失败了。”
9年历练
摩托罗拉的深厚积累
“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融入到本土的科技创新中去。”
在那个“科技兴国”的年代,1992年,郭可尊放下在美国的科研事业毅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随后,一个新的机遇摆在面前,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院长的位子向她招手。“当时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对我说:‘您身上扛着公司的两面大旗,一是发展本土化人才,二是与中国科技界的合作。’”郭可尊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自己是从中国科学院来的,应当担起推动公司与中国科技界合作的责任。
上世纪90年代初,诸多跨国公司刚刚开始发掘中国市场,而当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正处在起步阶段。1987年入华的摩托罗拉,1993年在中国设立了全球软件集团中国中心,这是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首家研发中心。“我是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本地受聘的第一个科技人员。”郭可尊很自豪。这段以研发为主的科学家经历,被郭可尊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多年技术研发的行业积淀,以及练就的内敛务实行事风格,都为她以后掌舵AMD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摩托罗拉的工作中,有几件事情令郭可尊记忆犹新:一是联合摩托罗拉、IBM与苹果发起了中国PowerPC联盟。虽然多年后,PowerPC由于与微软未能达成合作协议而退出消费性计算机市场,但这次合作让郭可尊受益匪浅,“我第一次认识到一个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要融入本土的科技创新中,积极地参与和推动中国信息发展目标中去的重要性。”
第二是1996年创办第一个芯片设计实验室。郭可尊当时激动万分,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团队真正进入研发的核心层而不是仅做边缘性的工作。“我的上司从美国到北京看到眼前的芯片设计实验室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时,都惊呆了,他简直不敢相信三个月就能运作起来,六个月后中国实验设计的第一个产品就送到工厂生产了。”
在摩托罗拉的9年职场生活,郭可尊经历了这家公司从6亿美元成长为50亿美元大鳄的蜕变。
会赚钱不代表成功
北京晨报:对于总裁这个职位,人们对其失误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关注。作为AMD的一位女性高管,您是否有类似感受?
郭可尊:做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总裁,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几乎每天都像在被大火燃烧一样。但我们今天拥有着企业所赋予的前所未有的资源、权力与影响,总裁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企业本身,它还关系到是否对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所在的行业、社会和国家有益,推动他们发展。只是做一个会赚钱的总裁,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并不是成功的标志。所以一个真正的总裁是把事做好并做好事。
北京晨报:从普通的工程师到总裁,您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郭可尊:是在对客户的认识上。真正触动我认识“客户”的真正含义是担任AMD中国总裁之后。很多OEM厂商第一次选择我们时很犹豫,我知道在最后时刻让他们下决心、冒大风险是出于他们对我的信任。我对自己说,无论我碰到什么困难,付出怎样的代价,一定要对自己的客户负责,实现承诺。我们的企业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客户是我们所有的中心。
北京晨报:您怎样帮助和培养身边的员工,让他们和您一样能够走向成功?
郭可尊:我的第一位老板是一位细心的犹太人,他精明并善于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他经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让我给他讲自己设计的思路,每次他说,你还没有讲完整,你应当再去想。3个小时后再到我办公室来。最后一次谈话,我说我实在想不出新的想法了。他说不,你还有,再回去想!在他一遍又一遍的启迪下,我突然发现了我的长进。今天我的管理风格也延续了这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挖掘法”,去帮助在我身边工作的所有年轻人,也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
女性魅力是暖流
北京晨报:男性总裁司空见惯,但是女性领导者凤毛麟角,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郭可尊:我认为成为领导者的关键是是否具有管理的能力,与是男性还是女性没有直接的关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女性与生俱来的本能却使得她们有着天生做领导人的潜能。女性天然的亲和力、与生俱来的女性魅力为激烈竞争的商海带来了一股暖流。记得第一次在美国总部做在华发展战略合作伙伴演讲时,我说中国人是一个讲感情的民族,这个情字我找不到一个完全合适的英文来表达,你们看这个字的左边是一根线连着两颗心,所以与中国人建立的合作关系应当是以“心”换“心”的伙伴,是心心相连的生意。我以一个中国女性的情结感动了当时在场的许多美国高层。
北京晨报:您是公认的成功女性,而成功女性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工作上成功但家庭方面不太尽如人意。您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呢?
郭可尊:作为一个成功的职场女性,确实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就算你没有一个很成功的事业,你要做好家庭、管理好婚姻、处理好你所有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自己的体会是,你要努力地去做,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有时候,我经常像处理事业一样处理自己家庭的事情,一件件摆好,照时间表去做,反倒使我不会在做事业的过程中把家庭的投入丢失掉。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女性可以在事业、家庭上取得同样的成绩。(焦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