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王小敏最近一直没歇着。从去年12月25日中关村科技园与南京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以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让7名来自中关村科技园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带着企业尽快在南京落户。
孙纲、王杰、叶展、刘乐中、田慕玲、初晓光、孔令勉7名“海归”高层次人才,在中关村已经创业有成,在互联网、电子信息、光电子、汽车信息、信息安全等领域掌握着世界前沿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成功创业经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7名高层次人才不是南京高新区“挖”来的,而是中关村科技园与南京高新区携手合作的结果。
带着17名驻海外联络处负责人赴南京参加签字仪式的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说,全国54个高新区是一家,在人员、技术、市场、资金方面的流动是必须的。中关村是开放的、国际化的研发区域,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在,而规模生产则需要更大区域。中小企业局限于一地,其合作发展往往是近亲繁殖,在其他地方获得适合条件,更容易长大,而其与中关村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机会回过头来加强合作。
南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建华分析了合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许多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面临产业化的迫切需求,而南京高新区在商务成本、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长三角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高度开放格局也成为吸引“海归”南迁的重要因素。沿海地区的企业在经历了规模急剧扩张的发展阶段后,正面临着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转折,双方的合作平台一旦形成,也将为南京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设立总部或研发机构提供“捷径”。
“我就是被南京及南京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创优环境所吸引。”2003年回国创办北京恒通安信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杰,被问到为何选择南京高新区再创业,如是回答。王杰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工作10年。回国后专门研究、开发和销售信息安全产品,位于中关村的公司发展势头喜人。
与此相仿,北京麦克斯泰科技有限公司的初晓光,其公司已经在深圳设有研发中心,在香港设立调研机构。他给自己在南京的公司定下的目标是,用3年到5年的时间,成为中国主要的媒体资讯服务商。
据王小敏介绍,这7名“海归”落户后,只需一心创业,技术以外的事由南京高新区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创业场所、留学人员创投基金等。他们还将优先列入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联手搭建的“三创”载体,可享受优厚的“4+1”支持条件。为了推动更多的企业落户南京高新区,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一项新政策,以反哺科研的形式对“南迁”企业北京总部予以支持。(王振满 张晔 韩义雷)
平和的流动
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近年来,争夺资本和人才的竞争在国内各城市间愈演愈烈。为了带动经济发展,各地纷纷拿出最优惠的政策四处出击,目的就是多拉一些企业和人才在当地落户。
为了争夺资源,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许多大城市都活跃着一些来自各地的“招商游击队”。他们怀揣优惠引资政策,大搞“敲门招商”,互挖墙角的现象层出不穷。
从本质上看,以市场化机制开放性地配置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完全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但是,在部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过分追求“数字政绩”的背景下,区域间招商引智竞争变成了低水平的“让利竞赛”,“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经济社会发展也深受影响。
多年前,就有一些学者和基层官员呼吁,对于已经度过“饥饿招商”阶段的发达地区,不宜再简单地以GDP等指标来考量经济发展和官员政绩,而应通过增加基尼系数、就业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和衡量,从而促使这些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而不是通过拼资源获取短期增长。
当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中关村与南京高新区的合作,在平和的流动中,就会发现其中深远的意义。(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