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人来到伦敦,大英博物馆是一个必看的地方。这座始建于1753年的罗马式建筑雄伟壮观,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比肩并立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拥有藏品600多万件的大英博物馆,从1759年开始,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去年仲冬,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默克格雷格在会见吴恒权总编辑率领的人民日报代表团时表示,现在人们常讲全球化,大英博物馆250多年前就开始走上全球化之路。不仅收藏全世界的珍品,而且还举办展览,进行研究,并与许多国家合作,向观众敞开大门。大英博物馆是一座面向世界的知识宝库。
当你走进大英博物馆,顿觉进入了一座世界历史文化的长廊。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以及东方艺术文物馆等,100多个陈列室曲里拐弯,没有三五天工夫,根本不可能看完。在英国工作两年间,我曾去过大英博物馆不下10次,每次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参观一番,但至今还是觉得没看够。
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司美茵介绍说,这座250多年的博物馆有几大特点:
其一,藏品丰富而平衡。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从来不只局限于英国文物,自创建的第一个百年就将兴趣投向全球。尽管收集方式历年不同,但纵观当今馆藏,无论涉及文化地域,还是年代范围,其均衡性和全面性方面都是首屈一指。
其二,大力推广研究与教育功能。博物馆是一个展现历史的平台,更是一个“教与学的场所”。除了馆内收藏、馆藏出借,大英博物馆每年都要举行几百场讲座、研讨会,还出版大量书籍和画册。大英博物馆对文物的研究主要由馆员承担,但关键研究工作则由科学家和文物保护人员进行。“大英博物馆的宗旨是立足于国际学术中心,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传播知识、教育公众”。置身于博物馆内,你时不时会看到一些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倾听讲解。如果有学者前来查考藏品,大英博物馆会大开方便之门。即使一名普通观众对哪件展品发生兴趣,向馆内工作人员请教,也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其三,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大英博物馆在开门迎客的同时,广泛推广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该馆每年与英国许多城市的博物馆合作举办一系列展览,也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著名博物馆进行交流:或是互相出借展品,或是合办主题展览,各种活动搞得有声有色。2007年9月13日至2008年4月6日,来自中国的“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曾轰动英国,观众达85.5万人次,是大英博物馆自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展览以来最为成功的主题展。默克格雷格乐呵呵地对我说:“2008年春节那一天,秦始皇帝迎来宾客3.5万人,最后我们不得不关门谢客,这可是大英博物馆历史上头一回。2009年1月至4月,我们还将举办‘中国:东游记’主题展,不仅要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中国明清时代的陶器、玉器等历史珍宝,还要在布里斯托、曼彻斯特、考文垂、约克等城市举办巡回展览,这将是英中两国交流的又一大文化盛事。”
其四,多方拓展筹资渠道。办博物馆是一件大事,维持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馆运转更是一件难事。藏品展出、保护、维修,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而且是大笔的钱。大英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支持、企业赞助、社会捐赠和办特展盈利。大英博物馆绝大部分展厅是免费的,但每年举办的主题展览需要观众掏腰包。比如参观“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每张门票12英镑,即使这样都得提前预订,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在这次展览中,大英博物馆通过门票、纪念品、出版物以及捐赠等,共盈利250万英镑。2007—2008年度,大英博物馆接受私人捐赠、企业赞助、基金会支援款项1300多万英镑。
时至今日,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达600多万人次。尽管如此,它仍然在展览、场地、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苦下功夫,以期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作出更大贡献。(王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