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社主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中国新闻社诚聘记者、编辑
·第二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第一届世界江门(五邑)青年大会
·第十四届世界许氏恳亲大会
抗战中的国立中学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文、图/李瀚平

    国立中学,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国立中学却是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中国教育史上一段高亢、悲壮、颇具影响的传奇。因为国立中学与一串串闪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瑞士苏黎世学院博士生导师许靖华、原天津市长聂璧初、中科院院士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吴旻、著名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还有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授、将军、社会活动家、传媒巨头、艺术家等等,都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学生。

  2006年末,我在一个偶尔的机会接触到了原国立中学的几位学生,他们虽然都已七、八十岁,但是一谈起国立中学,他们就充满着激情和自豪。我从他们的回忆中才知道了“国立中学”这个名字,也逐渐了解了那段几乎被历史尘埃湮没的辉煌,因此,我感觉有必要把这段历史“拍摄”下来,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这一传奇历史留下一段“剪影”。郑锦涛,男,76岁,浙江人,峨嵋电影制片厂编剧(退休),原国立16中学学生。叶澄(原名范大成),女,76岁,河北保定人,襄樊学院教师(退休),原国立9中学生。我在和他们的几次约谈中不仅详细地了解到了原国立中学的创建、分布、迁徙、生活、教学情况,而且熟知了国立中学内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认识”了国立中学在抗日战争艰难岁月中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杰出人才。真可谓峥嵘岁月稠,风云儿女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国共合作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为了保存教育实力,稳定社会秩序,收容大量无家可归的青少年儿童,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分别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三所国立华侨中学,加上国立大学的附中、国立中山中学和国立女子中学等,先后培养教育了十万“战区流亡学生”。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员,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一曲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之所以称之为传奇,就在于仅有八年历史的国立中学,在流亡迁徙中培养了十万高素质的学子,在独裁专制中催生了青年学生追求进步、民主、革命的学风,在国民政府的资助下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

  在流亡迁徙中培养出高素质学子,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1938年7月,当时安徽省芜湖、合肥、蚌埠、安庆等沦陷区的学生,与颖洲的三所省立学校一起,长途跋涉撤到武汉,成立国立安徽中学。后武汉危急,该校又迁到湘西乾县(现在的吉首市),改为国立八中,所设十一个分校,学生达4000人之多。该校的师资雄厚,有英、美留学生,也有当时安徽乃至国内顶尖的数、理、化、历史、国文名师。他们品格高尚,知识渊博,教学出色,思想进步,国难当头,他们更是呕心沥血,为国立八中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文体活动更是师生互动思想交流的良好方式。当年国立八中高二部学生朱镕基参演学校京剧《空城计》,主演诸葛亮,为同学们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当时的国立中学,由于凝聚了国内的优秀教师,形成了战时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仅使中国的教育质量超常发挥,为大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如李政道、杨振宁等优秀科学家都是当时西南联大培育出来的英才,而且也带动了整个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至今恩泽可见。

  在独裁专制中催生了青年学生追求进步、民主、革命的学风,这是国立中学为中国社会不经意间的贡献。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空前活跃。虽然国民党继续推行独裁专制的反动政策,处处压制排挤中国共产党乃至八路军、新四军的革命作用。在国立中学里派遣党棍政客,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控制,但是,国立中学的学生们已经学会了思考、选择国家民族的未来和个人发展方向,同学之间进步思想民主观念的交流成了一种挡不住的暗流。叶澄就读于国立九中,从1946年开始就不断地与同学们交流《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萧红小传》等进步图书,躲到寝室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到了解放战争决战时期,叶澄和同学们已经公开在校园歌唱《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义勇军进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等革命歌曲。当然,像叶澄等进步学生的表现在当时是很危险的。由于同学们的帮助,叶澄才与“中美合作所”擦肩而过,等到了全国解放,等到了参加革命。还有国立九中的彭修文(著名民族音乐家)、中科院几十名院士等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学生就是在这个时期接触民主,走向进步,最终走向革命。

  在国民政府的资助下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这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943年李仙洲将军入鲁作战,行前晋见蒋介石,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他要建一所中学,解决数千学生求学问题。蒋介石答应了他的请求,因此国立22中诞生。1959年李仙洲先生在人民大会堂晋见周恩来总理时,对周总理说:“我还有一个问题没交代。”周总理说:“什么问题没交待呀?”李仙洲说:“我还办过一所国立二十二中学,跟党争夺了青年。”周总理笑着说:“这有什么错?这是一大功劳,你培养的青年不是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吗!”此事是一个鲜活的范例。当时的国立中学学生,经过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磨练,大多数人成为了蒋家王朝掘墓人,成为了重要的革命力量。他们当中有的人后来成为了国家干部和抗美援朝、进军西藏的战士,更多的人进入了高等学府深造,甚至留学国外,成为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以至于国家领导人,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朱镕基、邓稼先、丁衡高、聂璧初等。接受我采访的郑锦涛先生,也是很早就参加了革命,还是首批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分布在国外的国立中学学生中也不乏名士大家,几十年来为祖国统一大业实践着自己的责任。这是历史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选择。

  国立中学距今已经60多年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段特殊的中国教育史深藏在历史长河中无人问起。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随着中国民主法制进步,随着中国共产党更加务实客观,国立中学的学生们才开始在不同的地方,自发组织起了对于那段文化历史的挖掘整理工作,先后有《重庆日报》、《经理日报》、《华商报》、《深圳周刊》以及纽约的《世界日报》等媒体陆续发表了一些国立中学学生的回忆文章。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3月以黄作华、郑锦涛、叶澄等人的回忆结集而成的《国立中学的回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算是对那段具有传奇的中国教育史作了一个小结。

  但是,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段充满战争硝烟、历尽流亡迁徙、极富传奇色彩、创造教育奇迹的峥嵘岁月,远不是一本回忆录所能表现清楚,梳理明白的,因此,我才有了对于这段历史进行采访写作的冲动,目的是能够引起国内外尚健在的国立中学乃至其他社会学者、专家的关注,能够对那段抗战时期特殊的教育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挖掘,以谢那些为民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贡献青春和热血的莘莘学子。



      
本站搜索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读者信箱】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