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国,1958年生, 1978年3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7~1989年赴法国留学;1990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哈工大副校长,1999年任黑龙江省科委主任,2000年6月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厅长。2002年至今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经历命运的拐点
树下,一个少年踮着脚,伸着脖子,盯着前面不远处的教室出神。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考试——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好不容易从教室里走出来一个老师,少年赶忙迎过去:“老师,里面考的什么呀?”“难不难?”或许是他脸上的执著打动了老师,老师停下来,告诉他说:“今天考数学,题目有……”老师刚一说完,少年就一把从树上折了一个树棍,蹲在地上就比画开了:“这个题我会做,你看,你看……”
老师耐心地看着,等王树国写完了,他一脸惋惜地说:“可惜你不能考,要不然,你能考上……”那个场景永远留在了王树国的记忆深处。
1973年,王树国高中毕业,当时的高校都停课闹“革命”,上大学的理想化作泡影。一心想上大学的他回到家,跟父母软磨硬泡地要去下乡,按当时的规定,下乡两年以后,可由贫下中农推荐考大学,这在王树国看来是惟一能上大学的途径。
就这样,刚刚16岁的王树国离家下乡了。在农村,要下田、耕地,还要起猪粪……两天下来,手上就全起了泡……即便这样,他也坚持每周跑几十里路回母校,给中学老师交作业。几个月后,表现突出的王树国被抽调到大港油田当工人,他拼命工作,被评为油田指挥部的先进工作者……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一天,收工回到宿舍的王树国,看到了刚送来的一份几天前的报纸,一条消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高考要恢复了!“对于一个特别想上大学的年轻人来说,看到这消息,就好像是自己已经考上大学了,因为你有希望了……”
考试前一天,王树国赶了100多里路到考点。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宏伟的目标在鼓舞着我》,看到题目,几乎是未加思索,王树国提笔就写,他写对大学的向往,他写在工作中的磨练,他写自己作为一个年轻的石油工人,把石油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把高高的石油灯塔上的明灯比作自己人生不断攀登的灯塔……
但数学考试却让王树国有了冰火两重天的感受:“我把一个简单的三角函数题的正弦、余弦弄错了,出了考场以后,我特别伤心……”没想到,考试成绩出来以后,王树国排在前五名。正是这次考试,将他送进了离河北老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
2007年,在恢复高考30年之际,已经担任了哈工大校长的王树国感慨地说:“那是一次真正的考试,尽管它很简单。它不是考你记住了什么,而是考你的知识积累,考你的学习毅力,考你有没有放弃学习的惰性……那时候的高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公平,而是一个转折,是人生命运的转折。”“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在体验着社会的艰辛,在体验着社会的苦难对我们的磨练。反过来说,也恰恰是这种社会的磨练,让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们这批人能够磨练出来。这种磨练增长了我们的意志,增长了我们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