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国家党党魁约翰·基当选总理后,于11月17日公布了新内阁名单,在上海出生和香港受教育的黄徐毓芳,继12年前成为首位晋身新西兰国会的华裔议员后,再创历史,被任命为种族及女性事务部长,成为新西兰首位华裔部长。今年53岁的黄徐毓芳的从政之路充满艰辛,从她身上可以看出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成功的关键
黄徐毓芳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教育、勤奋、果敢,这也是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从小向她灌输的一种价值观。同时也是世界各地的华人普遍遵循的难能可贵的价值观。
黄徐毓芳出生于上海,5岁随家人移居香港。她会说流利的英语、粤语、普通话及上海话。1974年,黄徐毓芳的父亲来到新西兰,发现那里商机无限,于是决定举家移民新西兰,那个时候黄徐毓芳只有19岁。移民新西兰后,黄徐毓芳就读于坎特伯雷大学,父亲在圣奥尔本开了小餐馆,黄徐毓芳课余还帮父亲打理生意。上大学期间,黄徐毓芳结识了后来的丈夫、马来西亚华人黄德生,两人1981年结婚。
“600万女士”
黄徐毓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商业硕士学位。走出大学校门,她先是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即现在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后加盟克赖斯特彻奇市的一家零售商“史密斯城”,最终,成为这家公司的财务总监。1989年,她开始涉足政坛,当选为坎特伯雷地区议会议员,因将当年坎特伯雷地区的预算大幅削减600万美元,获得了一个“600万女士”的绰号。1996年,黄徐毓芳成为首位进入新西兰国会的华裔议员。
黄徐毓芳说,自从当选国会议员后,她致力于代表亚裔族群,但她坦言,自己并非所有亚裔人的发言人,因为亚裔文化复杂,利益和观点各不相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们应视亚裔人为个体,而不是一个团体。”
生活环境艰苦
黄徐毓芳的父亲曾是个船员,每年有六个月时间不在家。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兄弟艰难度日,生活条件很艰苦,与另外六家住在一层楼上。黄徐毓芳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大概有40个人挤在一层楼上,我们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和一个浴室。所以说,我经历过贫穷。”
尽管生活环境恶劣,但黄徐毓芳的父母知足常乐,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可谓不遗余力。黄徐毓芳回忆说:“母亲那时有一个梦想,由于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她希望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一梦想在6年后实现了。”她一直在香港受教育,直至1974年约19岁时一家人移民新西兰。
爆发唇枪舌剑
在最近的议员选举中,黄徐毓芳一开始便与优先党党魁温斯顿·彼得斯爆发了唇枪舌剑。彼得斯大力宣扬反移民主张,妄称黄徐毓芳是一个“象征性”的议员。选举结束后,黄徐毓芳威胁说,如果新政府采纳彼得斯的移民主张,她将选择离开国家党。
黄徐毓芳说,被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并不会使她苦恼不已,因为她习惯了这种待遇,“即便在今天,仍有一些人嘲讽我的口音和我讲话的方式。”黄徐毓芳的确不喜欢优先党贬低移民的做法,因为她切身体会过一个外地人背井离乡、融入一个新的国家有多难。
在最近举行的新西兰大选中,共有6名拥有亚洲血统的议员在议会投票,这一结果显然是在强调新西兰的亚裔人口迅速增长。新西兰总人口只有430万。据新西兰政府估计,在未来20年,亚裔人口有望增加近一倍,即从2006年的大约40万增至2026年的79万。2006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西兰共拥有14.8万华人,在亚裔人口中占最大比重,印度人数量为10.5万,韩国人、菲律宾人和日本人也占很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