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赛灵,1992年初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后留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副教授和教授;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并创立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同时担任瑞典皇家工学院—浙江大学光子联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及主任,科技部“973”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科学家;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在SCI检索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教学感言:
做学术要有三“心”:静心、自信心、事业心。
正所谓天道酬勤,勤奋的人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公平的回报。
求知要真
何赛灵生长在浙江临海市,这是一个东南面海、山明水秀、宁静雅致的海边小城,也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城,自古以来崇尚教育,仅建国以来,就已经出过17位院士,可谓人杰地灵。据何赛灵介绍,家乡还有一段古长城,据说比北京的长城还要古老。生于斯地,他把家乡的灵气与自己的智慧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怀揣对科学的梦想,年仅23岁的何赛灵远渡重洋,到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太平洋遥远的西海岸到大西洋遥远的东北岸,千里之隔,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虽然新奇却充满了陌生和孤独。文化上的差异、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时时折磨着他的思绪。但天性不服输的何赛灵战胜了这些挑战,在这块求知的乐土上一扎就是10年。
1992年1月,何赛灵获得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同年2月,他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0月,才26岁的他就成为了瑞典皇家工学院的副教授,是当时瑞典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5年之后,刚满30岁的何赛灵以沉甸甸的研究成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赢得了瑞典皇家工学院的认可和同事们的尊重,获得了终身教职。
在求学的路上,除了搞财会工作的母亲从小培养他的严谨生活态度外,令何赛灵终身难忘的,是他在瑞典读博士时的导师。“他对我的成长影响至深。”
何赛灵说:“导师很有涵养,很会处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现在遇到困难时,就会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导师此时会怎样做,然后就知道答案是什么了。”
何赛灵回忆,导师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就拿对待学生的论文来说,每一篇他都要亲自动手修改三四遍才允许投稿。他在修改学生文章时,总是让学生坐在他的旁边指导修改。然后,他一边修改,一边告诉学生这里为什么这么修改。有十几篇文章经导师这样修改下来后,学生也能独立写出比较漂亮的英文文章了。”他说:“我的导师认为,文章一旦拿出去发表了,就要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经得起时间和世人的检验,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而何赛灵现在沿袭的,就是导师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现在,何赛灵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急于发表文章,重要的是首先要夯实学科基础。因此,他经常跟学生讲,做学术要有三“心”:静心、自信心和事业心。他说,从事科研要能够静心,追求目标要有自信心,展望未来要有事业心,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这三“心”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