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个巨大喜悦和接二连三的忧伤涌来的年份里,海内外千千万万华侨华人也在为自己的光荣和梦想而努力拼搏着。
盘点2008,我们的目光从过去一年倾力编排的一百多个《华侨华人》版面上扫过了一遍又一遍,试图从密密麻麻的文字间,从华人群体的悲喜中,寻找几位焦点人物,为您挖掘他们的事迹,展现他们的风貌。
无论是闪耀世界的商界精英还是踌躇满志的政治新星,无论是潜心研究的科学泰斗还是热心活动的社会名流,无论是一掷千金的慈善家还是牵线搭桥的热心侨领……他们在住在国的一言一行体现了海外华人的精神特质,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给予我们同样的自豪与荣光。
1、贝聿铭 九旬建筑大师中东亮新作
11月22日,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隆重开馆,贝聿铭称这个博物馆将是他设计的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这座得到卡塔尔统治家族授权的作品被认为是其最后的“宣言”。当月29日,在深圳举行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贝聿铭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华裔建筑大师,被评为15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之一。
新近开放的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令人一见难忘,简洁而棱角分明的造型给人一种宁静之感,使它在当下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特别。作为建筑物,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其设计者。早在几十年前,贝聿铭就以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划时代的建筑而闻名世界,但之后他的佳作曾遭到建筑师学术圈子的忽视。现如今,91岁高龄的贝聿铭又重获人们的尊崇。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2、朱棣文 美国华人从政的新标杆
1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出任新政府能源部长。朱棣文也是奥巴马内阁提名名单中唯一的华裔面孔。同时,朱棣文跻身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8位科学英雄之列。
有评论认为,科学家身份和华裔背景,加上朱棣文所具有的世界观与前瞻性,使他成为美国能源部长的不二人选;而他若最终入阁,也将大大鼓舞美国华人参政和融入主流社会的信心。学术上的辉煌造就了他在科学界的巨大影响力,连小布什也一度欲招揽朱棣文为总统科技顾问,他优秀的领导力在同事中广受赞誉。“他不只提出问题,更告诉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有同事评价,“他不仅是一名管理者,更是一名领导者。”人们对朱棣文寄予厚望,希望这位科班出身的能源部长能真正朝美国能源的“大目标”推进,寻找出一种更安全、更持久、无需仰赖进口的新能源。
60岁的朱棣文出生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他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4年8月起,他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是首位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的亚裔人士。
3、张丹红 舆论漩涡中的女记者
张丹红,一个离开中国20年的华裔记者,眼下成为德国乃至欧洲一场激烈论战的话题核心。整个事件的起因是,身为“德国之声”中文部原副主任的她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批评德国媒体对中国的片面报道和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不料公道话却捅了马蜂窝,张丹红的华裔背景成了遭人围攻的靶子。在压力之下,“德国之声”于9月底决定免去张丹红的副主任职务。
事件一再掀起波澜,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10月间,数十名欧洲文化界和新闻界知名人士发表公开信支持张丹红,甚至包括德国当今顶尖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公开信发表后不久,张丹红复出采访。
作为舆论漩涡里的主角,张丹红公开露面表态的机会并不多。不过她曾坦言,“我没想要当英雄,只是在德国媒体大量报道中国负面消息的大环境下,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向德国人解释中国的真实情况。”有专家表示,张丹红只是说出了一个华人的看法,而这种观点是西方人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争论产生了。而这背后,其实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恢复工作后,张丹红的反应是:“我的工作保住了,我还有两个孩子要抚养。”她的一位好友也说,张丹红只想安静地生活和工作,“她只是一个平常的女人,不是政治人。”
但众多西方媒体同行的关注还是让她不得不成为了名人。从现在事情的发展来看,争议还未结束。这位说了句公道话的华人记者和两个孩子的母亲,还要迈过一些沟和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