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而言,从筹备到结束,春晚至少会被人们谈论数月,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春节文化”或者“年文化”现象。然而,牛年春晚较之往年似乎又有些不同:一方面,数据显示2009春晚收视率为历年之最。另一方面,“山寨春晚”横空出世,地方台春晚你方唱罢我登场,亦赢得不俗反响。在两极之间,一个关于“后春晚”时代的话题正在持续发酵。
考虑到小沈阳蹿红、地方春晚升温、山寨文化沧海横流等因素,2009年极有可能被后来的文化史学家看作是“后春晚元年”。
“小沈阳”亮相:
央视春晚或走出本山时代
“春晚”向“后春晚”的转型第一个含义微妙的端倪发生在赵本山身上。那便是,本来应当在去年蹿红的小沈阳在迟到了一年之后,彻底引爆央视春晚舞台,成为2009年新春最大的明星。小沈阳的大红大紫,让人们坚信作为“后赵本山时代”的新一代明星,他一定能继续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欢笑声。今年央视春晚总导演郎昆评价说今年春晚最大的成功应该是伯乐赵本山的成功和黑马小沈阳的“双赢”!考虑到赵本山是一个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春晚符号,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新陈代新”,也许正是春晚走向其“后”的某种标志。
山寨文化的异军突起:
“倒金字塔”模式或成主流
几乎一切正儿八经的文化产品都迅速出现一个山寨版本,这是2008年的一大文化现象。春晚也遭遇山寨化。今年一台号称“山寨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通过澳亚卫视进行了直播。虽然这台“山寨春晚”未尽如人意,没有真正体现出山寨文化的水准,但好歹它诞生了。也许,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无数网民用山寨精神,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举办了形形色色的春晚,克服了央视春晚无法让观众参与的弊病,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远景。
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指出,春晚成为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有三个基本前提:一个是大众娱乐文化的勃兴,一个是电视机的普及,还有一个是娱乐文化的金字塔结构。在春晚最为鼎盛的这些年,中国文化的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形”的,金字塔尖的部分是最精粹、最优质、最高级的部分,然后,水准逐级下降。
山寨春晚的横空出世,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对“金字塔形”文化的一大挑战。山寨文化的方兴未艾或许预示着,“倒金字塔”时代的来临。除了上述春晚本身的演变,“后春晚”还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收看春晚当作是自己过除夕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