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女士的故事——
为了儿女分合难定
从餐馆跑堂,到服装店老板,再到现在的衣工厂老板娘,赵女士来西班牙已经近10年了,一路都是她自己一个人打拼过来的。而她的老公和儿子一直都在国内。现在她正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避却难下决心的抉择:要么与远在温州的丈夫痛快离婚,要不就为了孩子,放弃这里的生意,回去与丈夫和孩子团聚。
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婚姻,她说,只是维持一个形式而已,已经没有感情。她坦言,他们夫妻两人过去10年来,只有在她回国的时候才见面,其他时候,大家在两地各忙各的。要不是想念国内的孩子,夫妻两人甚至很少通电话聊上几句。他们分开的时间太长了,无论是思想、对事物的看法还是生活习惯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赵女士的老公在国内是公务员,因为舍不了那一份安逸,所以始终不愿出来。前几年他们常为了这些矛盾闹别扭、争吵,久而久之,两人之间连架都懒得吵了。要不是怕离婚会伤害国内的孩子,她早就向丈夫提出离婚了。
这种因子女问题分分合合的华人婚姻,在海外也比较普遍。子女对婚姻家庭来说,既是财富也是负担。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重视家庭和子女的传统观念对海外华人婚姻的影响。
吴小姐的故事——
同居过后家庭解体
海内外的隔空婚姻对于只能明月寄相思的双方来说,实际上都是一种考验。在这种相隔中,相聚不是双方说了算的,有时候,甚至是遥不可及。对于分离的考验,有的人迷失了自我,在命运与生活的摆布中,随波逐流。
现在南卡罗莱纳州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吴小姐,看上去十分贤淑娴静。谈起她在新泽西念研究生时与程先生同居一年多的往事,话语中更多的是苦涩。
来自广州的程先生是公派的访问学者,热情开朗,乐于助人,他的妻儿都在广州,但来探亲时在材料上出了点纰漏,来美的事就这么拖了下来。而吴小姐自己也在办丈夫和儿子来美探亲的手续,常常去请教经验丰富的程先生,一来二去,越来越近乎。
她当时功课十分紧张,没有多少精力去打工,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顺事一件接着一件。她说,过去与丈夫相当恩爱,但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丈夫“远水解不了近渴”,有烦心事也无人诉说。思前想后,就住到程先生的公寓里同居了。
他们对外还是以“分租室友”的名义出现。但是终究纸包不住火。吴小姐的丈夫和程先生的妻子先后知道了此事。后来程先生的妻子先来美国,他的家庭首先解体。程先生找她商量,问她是否可以离婚,两人再组合成新家庭。此刻的她,又觉得对不起也正在收拾行装准备来美的丈夫,就没有答应。没想到丈夫一来,向她摊牌,用自己含辛茹苦又上班又带孩子的“事迹”,谴责她的负心。她的心一横,说,那就离婚吧!但她再去找程先生,程先生却看上国内一个不错的机会,回国发展去了。
一场同居,使两个家庭6口人的人生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临时夫妻”虽然在旅美华人中比例不高,但是造成的影响可不小,正在颠覆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有婚姻专家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总是得面对现实,但是“现实”到为了解决一些在美国生活的实际问题,就视婚约为一纸空文实在不可取。且不说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外经贸文化交流频繁,信息流通越来越方便,瞒天过海越来越不可能;就算真的瞒住了,“临时夫妻”双方的心灵也不可能不受扭曲。
石先生的故事——
坚守感情收获幸福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苦涩的。也有海外的华人跨越了时空给婚姻带来的距离,坚守内心的一方净土,使双方的感情如浓烈的醇酒,历久弥香。
石先生是5年前来到西班牙的,一直在一家餐馆做大厨。但他却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一定是生理上有病。因为他从来不拈花惹草,更没有“搭铺”同居,就是固守着那一份对家中妻儿的真情。每个礼拜给家里打两三次电话,透过网络看看国内的老婆孩子就是他最大的快乐,看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他觉得在这边吃苦都是值得的。
5年来,石先生回国的时间,加到一起还不到1年。但这种状况没有使他和妻子的感情生变。没事的时候,他就打个电话给妻子,聊聊生活的小事,了解彼此的生活。遇到什么不顺心或不如意,他也喜欢跟妻子说。用他的话来讲,给妻子打电话是在帮他减压。再过两年,他就要回去了,因为他知道,夫妻是不宜长期分居的,虽然国外赚钱多一些,但生活太艰苦,自己受苦就可以了,他不愿妻子和孩子再出来吃苦。对于两地分居,他认为这是对感情很好的考验,他觉得是距离拉近了他与妻子的感情,是妻子的宽慰和鼓励让他在国外撑了这么久。
在海外华人中,很多人都是撇家舍业,只身来到国外打拼。当与国内的另一半天各一方,过上牛郎织女般遥遥相望的生活时,每一个孤身在外的人都要经历命运带给他们的许多考验。这些考验既有身心上的,更有感情方面的。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隔空生活中,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你吗?对万里之遥的另一方,你的感情依然还会完好如初吗?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不同的回答。
像石先生认为,虽然夫妻两人天各一方,但是精神上的依托胜过肉体。家,才是真正的避风港湾,家中的妻儿老小就是他们在这边奋斗的动力,对家人的思念和责任是他们在异国他乡没有做出亏心事的支柱。(乔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