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周年,西藏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神态构成一幅幅美好动人的画像。图为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色康村农妇背着可爱的孩童。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婴儿死亡率由上世纪五十年前的430‰下降到6.61‰;人均预期寿命则由35.5岁增加到67岁。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中新社拉萨二月二十日电 题:西藏废奴理应得到世界的喝彩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五十年前,“世界屋脊”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这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百万农奴对自己一无所有的命运的描述。
在日喀则的江孜县,保留着西藏现存最完整的封建农奴主庄园——帕拉庄园。现年七十五岁的米玛顿珠老人曾在这里做了十一年的朗生(农奴主的家奴)。
“那时一天的口粮只有一小勺糌粑,而且是最劣质的。每天早上吃几口,中午再吃几口,只能充充饥,这样才不至于饿死。”有一次,米玛实在太饿了,就偷了农奴主二十斤青稞。“庄主知道后,让人把我的两条腿捆起来,两个人轮流拿皮鞭打了一百多下。”遭毒打后,米玛臀部的伤口过了二十多天才愈合。
米玛不过是旧西藏百万农奴中的一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已将奴隶制、农奴制埋葬了一百年之后,西藏这个被外界视为“香格里拉”的“喇嘛王国”却依旧盛行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米玛顿珠和他一家老小的命运就是这个制度的产物。
与农奴们相比,只占当时西藏总人口百分之五的统治者们则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帕拉庄园的酒柜中,摆放着农奴主从印度、英国运来的洋酒、洋烟。而一瓶洋酒的价钱往往比一名朗生还要昂贵。
除了贵族,官家和寺庙里的上层僧侣也是旧西藏的统治者,而达赖喇嘛是这些统治者的总代表。在西藏档案馆保存了一份旧西藏地方政府要求给达赖喇嘛祝寿的礼物清单:“为达赖喇嘛念经祝寿,下密院全体人员需念忿怒十五施回遮法,为切实完成此事,需当时抛食,急需湿肠一付、头颅两个,各种血,人皮一整张,望即送来。”
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便是经历过农奴制的欧洲也闻之色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郝时远介绍,一九0五年,随入侵西藏的英军进藏的英国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在面对象征旧西藏政教合一权威的布达拉宫时,曾激愤地指出:“这座居住着佛教领袖、菩萨化身的宫殿比起欧洲血债最多的中世纪城堡而言,它目睹的杀人场面和怂恿人去犯罪的情景更多。”
与欧美的奴隶制、农奴制束缚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一样,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配以政教合一的权力模式,将西藏导向了封闭和落后。这种观点得到了史学界的赞同。事实是,在进入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之后,曾经创造过灿烂古代文化的藏民族,九成以上的人沦为文盲;曾经在欧洲还没有研制出显微镜就已经绘制出人体解剖图的雪域高原,却再也找不到一家为普通人治病的医院。
基于这些事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废除西藏地方的封建农奴制是人类“废奴”运动的继续,也是二十世纪人类“废奴”运动上的一个高潮。
一九五九年三月,十四世达赖喇嘛和他的支持者发动了企图保存旧制度的武装叛乱。解放军很快平息了武装叛乱。三月二十八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进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得土地,并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灰飞烟灭。
五十年并不遥远,但“西藏创造了五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而今公路、铁路、航空三线并行,日行千里;旧西藏没有正规的学校,而今已形成现代教育体系;旧西藏人均寿命三十六岁,而今达到六十七岁。
五十年后,昔日的农奴米玛顿珠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户,家中后院的牲畜栏里拴着几十头牛羊。年迈的米玛现在钱粮充裕、儿孙满堂,冬日的晌午,他可以悠闲地坐在自家的阳台上享受高原日光。
“五十年前西藏废除农奴制,藏民族真正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中央民族大学的藏族学者喜绕尼玛说:“当全世界都曾经为废除奴隶制、农奴制而欢呼的时候,中国西藏地区废除农奴制的努力理应得到喝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