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域风光给曹俊的创作带来新的养分,更让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画。打工期间,曹俊历时3个月创作了《国风》。2003年3月,曹俊首次参加新西兰美术展览,摆放于侧厅的《国风》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一位日本籍收藏家看到这幅“傲骨耸立、浩气长存”的画作后,情不自禁地在画前鞠了三个躬,随后,他找到馆长,要求花高价买下这幅画。此事引起当地媒体广泛关注,也令曹俊一夜成名。
一次偶然的机会,曹俊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新西兰音乐家Gary。同样身为艺术家的Gary十分欣赏曹俊作品中洋溢着的霸气和才华,在他的帮助下,曹俊获得了在新西兰著名艺术馆举办为期一个月个人画展的机会。
曹俊说,2005年5月让他毕生难忘,他在新西兰奥克兰首次举办了个人书画艺术展。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画展获到了空前好评,中国画的阴阳概念和曹俊大气的画风,一时间在新西兰艺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当时,奥克兰交响乐团特地为曹俊的画展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新西兰首相及外交、内政、文化和种族事务部长,中国驻奥总领事马宗仁先生分别向他致信祝贺。此外,当地多家报刊电视台也争相报道画展,曹俊的参展作品更被多国政要、名流及美术机构所收藏。
一个年轻的中国画家在异国他乡能有如此的轰动效应是罕见的。此间有评论指出,这一奇迹的出现,实际反映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特别是中国民族绘画独特的风貌在全球语境下得以光大的可能。同时也给那些革故鼎新的中国画家如何使自己的艺术走向世界提供了参照和思考。
艺术无疆 画作“混血儿”之美征服世界
曹俊把中国美术馆视为艺术的“麦加”,首次回国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他这样描述自己等待批复时的心情:“微小的我,有时会失去勇气。为了等待中国美术馆的学术评审结果,我携全家人躲到了一条游轮上,切断了一切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后来,接到了中国美术馆同意举办此次展览的消息。这个消息,让微小的我重新成为了大人。”
曹俊坦言,在新西兰画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同时又能表现新西兰自然风光特点的中国画一直是他的梦想。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能够在新西兰这个国度进行艺术创作是幸运的。新西兰以发达的农牧业闻名于世,四季如春,风光宜人,人们可以在舒适恬淡的环境中悠然生活,恰如中国古代士大夫所期盼的田园意境,是个读书、创作的好去处。在这片净土,他不仅被异乡的自然景观所打动,而且可以独立对许多中国艺术问题进行思考。
他介绍说,正是在国外的见闻让他在依然迷恋传统中国画意境之灵动,造型之传神,笔墨之高妙的同时,又不满足于传统中国画中既有的表现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曹俊选择了东西方绘画适度交融的审美取向。
正如新西兰驻华大使包逸之(Tony Browne)所评价的那样,“曹俊作为一位著名的新西兰华人艺术家,用中国的笔墨描绘着自己对新西兰的感受,创作了一批能让西方人看懂并喜爱的中国画。”
曹俊所画能工能写,题材多样,而钟情于荷花。他表示,选择荷花是因为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而作为心性的写照,曹俊笔下的荷花呈现出异样的神采。
他的工笔动物画创作时间虽然并不长,却也独具特色。对于自然景观的表现,他没有脱离传统山水的勾皴点染技法,而画境却是具有新西兰的地域特色和异国情调。
毫无疑问,曹俊是一位既能把握机遇,又能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我们很难用传统的风格范畴对曹俊的作品进行界定。他以探索者的姿态和稳健的步伐,在踏踏实实地解读创作路上遇到的课题。他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设置在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上,置放在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显示了他成为一位个性艺术家的创造力,同时也用那独具“混血儿”之美的作品向世界述说着——“艺术,不分国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