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起源说
传说唐明皇有一天做梦,梦见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自己。这只怪兽没有恶意,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样制造出来,同时让乐部用雄壮的锣鼓配乐编成舞蹈。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
在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
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聚集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佛山起源说
在远古时候,广东佛山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
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
有智者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染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大家依计而行,他们埋伏于桥下年兽必经之地。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听见,吓坏了,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并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们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
后来,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南狮和北狮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种。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在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也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狮子)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就象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
北狮表演注重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还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舞法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为了增加娱乐性,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就是把朱砂涂在狮眼上,象征给予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