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扑灰年画制作是根据作者所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先用柳枝烧制成的炭条勾出轮廓,即粉稿,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就叫作“扑抹”。这是扑灰年画的第一道工序,如此可以扑抹数张画稿。如再增加数量,可以在扑好的一张画稿上再用柳枝炭条描一遍,重扑。成双成对的扑灰年画也是这样制成的。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二道程序是“手绘”。“扑抹”是基础,“手绘”是关键。“手绘”复杂得多,主要包括“大刷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步骤。
有一段顺口溜,大体可以反映扑灰年画的“手绘”制作艺术:“涮涮涮,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说的是:(一)在扑灰年画作坊的画工,都要求是作画效率高的能手,动作熟练,干净利落,整套“手绘”工序都要一人在短时间内完成,据说最高定额每人每天须完成70张“抹画子”。(二)“涮”和“描”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手绘”技法。大刷笔一般用于快速洒脱地涂抹那种带“大写意”性质的部分,如《仙女散花》中仙女的披肩、衣裙、头发等都可以几笔涮下,“狂涂”即成。“描”是用小笔进行精细描画,如对人物的手臂手指、容颜表情都要细绘出来。(三)扑灰年画中的人物多有洁白的“粉脸”。“粉脸”是先把人物脸部粉白,然后勾画出五官,再赋彩着色,涂上明油。看上去富有弹性,透明细嫩,有肉质感。这是其它年画制作中所没有的“绝活”。(四)“咸菜磕花”也是扑灰年画画师们独创的,很简单也很土气,但土气中透着美感。画师们用萝卜咸菜刻成花卉图案印模,蘸着颜色往人物服饰上磕印。《踢毽子》画面中的少女穿的夹袄上,那些团形的彩色小花就是这样磕上去的。
综观扑灰年画不同发展时期的艺术风格,可以看出,早期的扑灰年画,由于受庙宇壁画的影响较深,一般工多意少,风格粗犷,除人物的手部、眉眼细绘外,其它部位皆快速涂抹,以水墨为主,显得古朴典雅,被人们称为“老抹画子”。清乾隆时期以后的扑灰年画,以色代墨,色彩艳丽,形象追求动感,线条显示豪放,人物面部多为胖耳大腮,丰润中不失俊秀,肥硕中尽显福态,改变了“老抹画子”那种黑乎乎的直感,形成了一种新的格调。
扑灰年画多采用全开纸作画,以大见长,常见的有“大褂子”、“大横披”、“四条屏”、“八条屏”等。从构图上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除了花卉条屏、人物画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高大丰满外,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极具醒目效果。即便是表现故事的浩大场面,也只选取某个重点场景,画龙点睛,只画出重点的一部分,至于“相关的那些事”或“千军万马”的气韵,则留给欣赏者自己去联想、体味。像《长坂坡》,作者仅画了赵云挥舞宝剑的形象,其他人物场景一概舍去。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与京剧表演艺术中的简约、国画艺术中的意到笔不到方法相吻合。
扑灰年画题材广泛,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皆可入画,只要是满足人们追求吉祥喜庆、和睦幸福、富贵发达心理的画都能畅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扑灰年画品种已多达150多种,走进展室或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久前,高密市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并设立了扑灰年画保护基地。在高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民间艺人队伍日益壮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前来参观、学习、购画者络绎不绝,扑灰年画制作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田绍义 曹启章 刘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