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后一个心愿。他们活着的时候背井离乡,死了总该魂归故土。”
——“八百壮士”之一,91岁老人王文川
“他们流落海外60多年了,今天理应受到应有的荣誉和全体国民的敬仰。”
——最先在国内论坛发帖披露巴新存在抗日将士遗骸的网友“天竺道”
“将这些英灵接回祖国后,将在国内为他们举行隆重的迁葬仪式,让他们早日叶落归根。”
——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任安利
老兵不死,坐轮椅也要奉祭品
3月17日,北京。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宣布正式启动“迎接抗日将士遗骸回国活动”。王文川,当年“八百壮士”之一,现年91岁,坐轮椅来到活动现场。
王文川带来了烟、酒、香、烛,希望主办方捎到遥远的赤道丛林。是的,清明节快到了。
嘴唇翕动着,字词尚未吐出,早已泪流满面。琴声响起了——是王文川掏出了一把口琴。“这是谢团长在孤军营时,教我们吹的曲子……”老人吃力地举起右手,敬礼,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出来:“希望死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来。”
人群动容了。“八百壮士”副团长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八百壮士”连长上官志标之子上官百成,如今也都是花甲老人。他们分别从上海和台北带来一抔黄土、一杯清水。
上海,另一名“八百壮士”郭兴发,93岁。虽已卧床不起,言语不便,但当侨报记者提及此事时,眼角处,泪光闪闪。
或许是戎马生涯的相似记忆催生了共同情感,不同时期的老兵对“接抗战英魂回国”的活动,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南昌一位姓帅的退伍老兵向媒体表示,他和另外两位退伍老兵朋友愿意一起出资50万元,资助“接抗战英魂回国”活动。安徽老兵张某,上世纪80年代初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在老山前线曾经荣立二等功。他蹲了一年多的猫耳洞,左小腿被打伤。他向记者表示,为筹集款项,甚至愿意卖掉家里一部分资产。
民间倡议,5天获10万人支持
“这是我之前从不知道的历史,当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的血都沸腾了。”发起此次活动的北京网友“天竺道”,用“悲壮”形容着发现这段历史后的心情。
“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前首府拉布尔附近的一处荒坡上,静静地安葬着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中国缅甸远征军和新四军等抗战英雄的遗骨……”2008年12月23日,“天竺道”将一篇名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的帖子公布于众。该帖获10万网民签名支持,只用了5天。
海外网友处很快传来消息,喜忧参半。澳洲昆士兰华侨在档案中找到当年澳大利亚军队记载,确有中国俘虏被日军强行押解至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做劳工,达1600余人,其中死亡653人。这也意味着,民间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迎接653个忠魂归国。
然而,当年担任战俘翻译员的华侨张荣煦回忆称:幸存官兵回国前,曾与当地侨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259位官兵。但十几年后墓园失修,遭当地政府夷平。巴新独立后,更多华人迁居澳洲,原首都拉布尔——即劳工营所在——毁于火山爆发,几乎无人记得埋骨于此的中国军人。
于是,一个名为“迎接八百壮士遗骨回祖国”的筹备组又在网络上宣告成立。仅仅是一个召集的帖子,应者云集。
谁说网络是虚拟的?事实上,自从进入筹备组,搜狐网副总编梁春元便有了一份“资料搜集员”的新职务。他接连奔赴南京、上海等地,查阅上万份档案;澳洲一名华人教授则提供了多年以来关于中国战俘的研究资料;另一名在巴新生活过的华人表示,自己熟悉当地土著语言,志愿充当翻译……
在这个筹备组名单里,王选、丁元等长期致力于对日战争索赔的知名人士也赫然在列。据悉,该民间筹备组已组成一支16人的先遣队,计划于清明节前赴巴新祭奠英雄。目前正在办理签证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