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言文字规范定义汉字拆分标准
2009年04月08日 13:07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纟”究竟叫“扭丝旁”还是“绞丝旁”?“亻”应该叫“单人”还是“立人”?“章”通常说“立早章”是对还是错?随着3月底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语言文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的公布,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乱拆字现象催生统一标准
“实际上,‘章’从字义上来讲不应该是‘立’‘早’,而是‘音’‘十’。音就是音乐,‘十’表示多,多篇音乐就是‘章’。还比如‘兵’,上面应该是‘斤’,下面是一横,一撇一点,许多人误认为是‘丘’‘八’。乱拆汉字的问题需要解决。”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
在《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公布之前不久,国家语委出台了《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两项标准。据记者了解,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09年度工作要点中还包括《汉字结构规范》、《手写行楷字形规范》等内容。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非常熟悉的这些偏旁部首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李宇明认为,过去部首的作用只是为了检字,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很多信息都是靠汉字编排在一起,所以汉字编排和汉字检字实际上也是信息编排和信息检索。汉字分成多少部是一个问题,哪个字归到哪个部也是问题。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540部。但是汉字的发展演变就是意义和字形的矛盾运动过程,后来越来越重视形的变化,部首就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了。到了明代《字汇》是214部,清代《康熙字典》也是214部。《新华字典》第9版之前是189部。这给教育、辞典编纂、信息检索都带来一些困难。所以,社会发展、文化传承,要求根据今天汉字情况来统一部首。
【编辑: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