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在英国是个管子工,这是他花了大力气,考了许多次,拿到证书才得到的工作,而且管子工在当地是收入比较高的职业。得知母亲暑假要来英国看自己一趟,可把他忙坏了。他花了6个月的全部周末,匆忙把新家装修完毕,还为母亲的到来专门装了个大浴缸。但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母亲看到城市边缘的小楼,先是皱了皱眉,当得知儿子的工作后,她还发了一通火。
李力觉得很委屈。他确实没按照父母期望的道路发展。但是实际上,作为一般的留学生,或者刚开始工作的中国人,在当地往往属于低收入群体。逛市场买降价物品,出门能走路就不坐车,人际交往圈子也比较小,这是海外生活的常态。他觉得,即使自己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老实地完成学业,规矩地找一家当地的公司就职,父母也未必满意。
一位博士生也曾经说,当他父母来探亲时,他特地安排了时间陪他们外出旅游。但是旅行社日程安排比较紧张,花费也比较高。旅行结束时,父亲严肃地告诉他,这样的玩法非常不值得。这位博士生叹了口气说,我们都是刚刚站住脚,就把父母接来探亲,这么苦心安排,要是能听到父母一句鼓励和欣赏的话该多好!
很多千里迢迢赶来的父母,不乏专家、官员或学者,倒是见多识广,生活平稳,甚至在国内还有些地位。在开始相聚的新鲜劲过去之后,有些期望比较高的父母就会流露出不满和诧异:怎么混得这么差啊,什么理想也没有,这孩子这些年都干什么了……很容易就对子女的处境感到失望。加上孩子们迫于学业或工作压力,不能整天陪伴父母左右,在寂寞和语言不通的环境里,父母越想越心烦,因此对子女的行为不理解或不满时,表达起来也很少掩饰。
而从子女的角度看,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今天能请父母来外国看看,自己付出了多大努力,吃过多少苦,父母居然还不满足。为什么亲情变了味道,不是拥抱和亲吻的鼓励支持呢?他们心里感到伤心和委屈。
专家说——
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万老人为寻亲跨洋赴美。“不少老人想念孙辈,又考虑到子女在国外工作辛苦,想分担点家务,所以远涉重洋去‘探亲’。”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孙鹏镖说。父母满腔思念地来到国外,久别重逢,但伴随着欢天喜地的相聚,不愉快的事情也接踵而至。在国内到海外的背景转移之下,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代沟”,随着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改变,拷问着“土洋两代人”的相处新思维。
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冯琦表示,移民,要承受生活、经济、语言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所以父母应该看到,移民儿女观念的改变,也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表征。主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和理财意识,让他们自强自立,在海外的圈子中扎下根来。
实际上,对于不习惯生活在海外的父母来说,仅仅依赖子女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学习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悉尼作家千波女士说道,她虽与老父不住在一起,“但不远也不近,既能互相照应,又有一个安全距离”,相处十分融洽。专家建议老人要学会融入当地社会,正确看待西方文化,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主动追求独立的“新生活”。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的年纪大了,语言不通,没有海外生活经验;小到厨房的醋放在什么地方、在哪里买菜,大到签证是不是能延期、机票怎么订,许多事情需要子女帮助解决,已经和以往总是照顾自己的父母有了很多不同。因此子女在老人逐渐适应的过程中,闲下来时应多陪陪他们,给予包容和理解。
对于“土洋两代人”来说,双方的缺点在海内外长期的分别中渐渐淡忘,相处一室重新生活之后,以往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生活中的分歧、矛盾在所难免。但无论如何,爱与孝敬是中西方共同的宗旨,只要有爱心,多交流、多探讨、多迁就,尽量取得一致,两代人的“土洋代沟”就是可跨越、能畅通的。 (马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