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刘 音
奶奶如果在世的话,应该是近百岁的老人了。可惜,她老人家七十几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
在我的眼里,奶奶实在算得上是一个“漂亮的”老太太。记忆中,清瘦的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一脸的温和,穿着干净利落,脑后挽起的发髻从来都是丝毫不乱,尽管她是一双“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却是又稳又快,身板总是挺得直直的。说话也是咬文嚼字,很有条理。不难看出,奶奶是识文断字的人,即便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也难掩昔日的端庄和文雅。
奶奶虽说不是大家闺秀,却也算小家碧玉。娘家开着油坊,种植着一个很大的香椿园,过着富足的生活。奶奶的四姨不能生育,奶奶在四、五岁的时候便过继给了四姨。奶奶的四姨家也是方圆十里八村的有钱户,开的首饰店也小有名气。
应该说,年少时的奶奶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每日可以跟私塾的教书先生习读三字经、百家姓,学习大大小小的规矩。虽说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也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写得一手好字,也可以出口成章,且出落得婷婷玉立。奶奶是养父母名符其实的掌上明珠,不曾受过半点委屈,奶奶悠闲、安逸的小姐生活一直持续到她嫁给爷爷。
那个时候,当然不是什么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奶奶嫁给了小她三岁的爷爷。爷爷高大、挺拔,长得英俊。一米八零的大个儿,宽宽的臂膀,一手毛笔字写得很漂亮,可谓一表人才。我曾经见过爷爷年轻时穿着军装的照片,很帅。奶奶嫁给爷爷,也是郎才女貌,任谁看也是很般配的一对。
新婚的爷爷和奶奶彼此恩爱,过着美美的小日子,很是让人羡慕,很快大伯便降生了。原以为,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可以维持一生的。谁知,几年以后,思想进步的爷爷却毅然投身于革命。从此,二人不得不隔水相望,两地相思。
奶奶再也没有了小姐般的优越生活,自己要拉扯着孩子,还要养家糊口。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点钱,等爷爷回家探亲时,为他添衣加袜。
奶奶的日子是清苦的,她盼星星盼月亮,盼革命成功,爷爷能早日回乡与她团聚。可是,很多年以后,当革命真正成功的时候,奶奶等来的不是爷爷,却是爷爷的一纸修书。
这是奶奶一生的灾难,她的天塌了。尽管她一万个不乐意,一万个不肯,尽管她哭、她闹,她诅咒爷爷忘恩负义、薄情寡义。悲能欲绝、哭得昏天黑地的奶奶终是没能挽回她的爱情。那一年,奶奶不过三十几岁。
心碎的奶奶却是刚烈的,她坚决的留下了四个孩子,没让爷爷带走一个。这便决定了她一生的操劳和辛酸,在那个年代,一个单身女人,要拉扯四个孩子谈何容易!要承受多少的冷眼和艰难!
多年后,我在想,奶奶当初之所以毅然的留下了四个孩子,是不是心存希望?希望爷爷念在孩子的份儿上,终有一天会回去与她重修旧好?不得而知!
奶奶是爱爷爷的,爱得极其痛苦。从小就接受着儒家思想,受着“一女不嫁二夫”的熏陶的奶奶,几十年孤苦一人。很难想象,那几十年,奶奶是怎样的孤枕难眠、欲哭无泪!
我一直不明白,奶奶为什么那么傻,爷爷可以再娶,她为什么就不能再嫁?她守着她那已经死了的爱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是时代害了她?还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害了她?抑或是奶奶一定要坚守她心目中的爱情?如果,在当今社会,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吗?我为奶奶痛心,为奶奶不平!
没有了爱情的奶奶含辛茹苦,经常要靠娘家的接济把四个孩子养育成人。父亲、三叔和四叔相继到外地求学、参军,最终投奔了已经在东北安家落户,且在当地政府任官职的爷爷。而奶奶,便与大伯在一起生活,留在了山东。
小的时候,跟父母回过山东老家,那时还不大记事,对奶奶的记忆很是模糊。上高一`那年,一直不肯来东北却已经是74岁高龄的奶奶突然跟着回家探亲的四叔从山东老家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了东北。
父亲和母亲意外之余很是高兴,终于有了机会可以孝敬奶奶。母亲对奶奶照顾的无微不至,她知道奶奶这一生是怎么走过来的,母亲完全了解奶奶作为一个女人,这一生是怎样的一种凄苦!奶奶对我们很好,没事的时候我们就围在她身边,缠着她给我们讲三字经、百家姓还有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我们都对奶奶佩服得不得了,实在不明白,她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能记住那么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