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侨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贫困归难侨的深厚感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日前,《经济日报》邀请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林军和来自基层的有关负责人、农民代表进行对话交流,共同探讨。
国家对安置归侨的农场、林场等企业给予扶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其合法使用的土地,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在安置归侨的农场、林场等企业所在的地方,可以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学校和医疗保健机构,国家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扶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摘自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对话人
林 军: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
李巨涛:云南省侨联副主席
马志山:云南省文山州委常委、砚山县委书记
宋 闯:中国侨联科技顾问、中国侨联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
叶荣强: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平远华侨农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卢跃品: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稼依华侨农场管理区党委书记、场长
扶持政策普惠民生
卢跃品:近年来,我们场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场共修建了5米宽的沙石路1650米,修建5米宽的水泥主干道1610米,修建3个队居民区的水泥支道5040米,修建三面光排灌沟渠1334米,修建沼气池42口,打小水井70口,建两间科技活动室。
在侨联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农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场员以前饮水主要靠人挑、靠车拉,道路晴通雨阻,农场产品外运困难的问题,使场员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归难侨的关心和重视。水泥路建好以后,很多老年人都买了电动车。
林军:我们非常重视和关注侨界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帮助解决聚居于84个华侨农林场和散居在广大农村的贫困归难侨共同关心的突出问题,引导他们共同建设繁荣和谐的新侨乡,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卢跃品:在归难侨危房改造项目方面,我们也是受益者。目前,国家发改委共立项批复在稼依农场实施275户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到今年2月底,农场已经完成归难侨的危房改造248户,另外有17户还没有竣工。完成总投资132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4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折抵1076万元。我们农场兑现第一批危房改造补助款那天,三队的归侨卜锦照、欧廷孝拿着15000元的补助款,激动得热泪盈眶。
马志山:近几年来,我们着力改善归侨侨眷的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共实施危房改造457户,其中已竣工420户。另外,今年实施的549户规划、选址、到户工作已经完成,将于近期启动实施。今年还将在平远农场新建廉租住房9600平方米,在稼依华侨农场新建廉租住房7000平方米。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年内按时、按质完成,为广大侨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子女上学方面,农场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在社会保障方面,我们对两个华侨农场养老保险的历年欠费进行清理补缴。现在两个农场共有3739名场员参加了新农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过,目前农场地区的卫生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比较欠缺,这是今后改善农场地区医疗卫生条件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李巨涛:云南省有归侨侨眷50多万人,其中归侨8万人;有13个华侨农林场,是国家安置归难侨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华侨农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这些年,华侨农场经历了包括危房改造、医疗保险等各方面的基本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这是我们为归侨侨眷办的实实在在的好事。
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华侨农场来说,发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想方设法帮助归侨侨眷解决民生问题以后,我们还要继续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地提高他们的积极作用,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林军: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目前国内还有84个华侨农林场和散居农村的100多万侨界困难群众需要帮扶。
中国侨联深入调查了解侨界困难群众的状况,切实把解决制约华侨农林场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困难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作为各级侨联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长期困扰华侨农林场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金融债务、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土地确权、社会保障、生活贫困等问题突出,群众反应强烈。这些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当年,唐家璇国务委员曾亲自率领18个部委的同志深入华侨农林场进行对策性调研,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中国侨联将继续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华侨农林场的改革发展步入健康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