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汉语水平考试引发的思考
北京华文学院从事华文教育虽已多年,但一直没有学历教育,直到前两年才开始与华侨大学合作,办起了大专班,可仍然只是少数。大多数仍是来华学习半年至一年的华裔留学生,学校搞的基本上还是非学历教育。现在,国内接收补习和中短期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的院校日见其多,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好的声誉,招收到更多的学生,除了继续发展学历教育之外,面对来华学习半年至一年的留学生,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得走HSK教学这条路,开办HSK班自然是大势所趋。
不过,我以为,除了开办HSK强化班之外,我们平时的课程教学也可以向HSK靠拢。HSK具有国家认可的权威性,《汉语水平证书》如今已成为外国留学生直接进入中国高等院校所要求的汉语水平的统一证明,国外很多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要求汉语水平考试必须达到7级以上才能拿到毕业证。所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向HSK靠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校一向只是通过校内的成绩考试、采用传统的测试方法来鉴定、检查学生的汉语水平,评估教学效果。这当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各位老师主张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是见仁见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HSK这种客观的方式和标准,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似乎更具有合理性。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要开办一个HSK强化班,而是要在所有班级中调整原来的课程和课型,甚至调整教材。同时在正常的教学课程之外增设HSK辅导课或指南课,用来专门讲解HSK所涵盖的词汇和语法,并根据HSK的特点,适当增加综合填空和阅读理解的训练比重。指导训练时,则坚持“先练后讲,练讲并重,注重讲解规律,注意介绍技巧”的原则,不把这种课上成简单意义上的“习题课”,从而使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乃至答题技巧上都有所收益。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可以按HSK的标准模式来进行。总之,把HSK的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去。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了足够的训练,自然就能轻松应对HSK考试,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参加考试,并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如此一来,不仅学校有了好的声誉,有了竞争实力,老师也能有所作为,同时对我们的华文教学也是一大探索和贡献。(《华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3期/王亚西,北京华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