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房“心脏”高度旋转,加快重建步伐催生新生活
-震后映秀板房区重组家庭首个宝宝将在7月诞生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到百花大桥附近山坡时,震中映秀便远远地出现在眼前。从这里望去,映秀如同一块调色板,三分之二是水蓝色,三分之一是土灰色。水蓝是温馨的板房,土灰是触目的废墟;水蓝紧连着土灰,板房就在废墟边上。震后的映秀人,每天就这样在单调的“调色板”里继续着他们的生活,生活的色彩并不单调,板房映秀已在废墟边上展示出勃勃生机。
旋转的心脏
办事高效率那是逼出来的
映秀的板房,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公共区、生活区、商贸区。公共区位于漩口中学遗址旁边,两面皆是废墟,是当地和废墟结合得最紧密的板房区,主要包括政府、医院、银行、学校等单位,被称为“心脏区域”。“心脏区域”的生活并不轻松,映秀镇副镇长吴拥军对此深有感触。走出板房,吴拥军第一眼看到的仍是废墟,第二眼看到的则是远山上的翠绿。“虽然已对废墟感到麻木,但每天都看到,还是影响心情,在这种心情下办理各种事情,压力非常大。”
无论怎样,当地的政府、医院、学校、银行都运转正常:一位重感冒患者去卫生院就医,刚进医院就被护士带着去挂号、诊断、取药,整个过程毫无拖拉,耗时仅仅10分钟;张家坪村一位村民去办理餐厅营业执照,工作人员给了他一张详细的流程单,并带他跑各个点办理相关手续……
吴拥军说,这种效率是逼出来的,紧张的条件让人不得不提高办事效率,现在却变成了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如果机关单位不带头,我们又凭什么去鼓励和带领老百姓搞灾后重建呢?”
憋着一股劲
打理新生活有时间得娱乐
板房区的生活总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行走其间,很少能看到特别喧嚣的场面,但穿行来往的人却并不少。中滩堡村村民杨威威说,现在生活总算安定了,大家都在为以后憋劲。
杨威威家共有两间板房,一间自住,另外一间拿来做了小旅馆。自住的那间板房陈设非常简单,除了一台电视、两个衣柜,便是一架双人床,床下堆满了脸盆等各种杂物,“新房子修好了,肯定还要置办新的家具,现在正存着钱呢!”和其他板房居民的生活差不多,杨威威每天的生活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时间打理现有的生意——家庭旅馆。在板房区开家庭旅馆的人特别多,也有开小饭馆、美容厅、麻将室的,打理好这些生意,就意味着保证了正常的生活,或略有结余。第二部分时间往往是外出打探或者和家人、亲朋商量未来可能的发展之路。杨威威来自镇边上农村,家里早已商量好土地要继续种,还要开个杂货店、小旅馆,有闲劳力就出去打工挣钱。
除了生活,剩下的就是休闲。板房区的居民们有了更多休闲方式,打麻将、玩扑克、打台球……“地震已经过了,生活总得恢复正常!”杨威威坐在牌桌上,脸上露出微笑。
发展的缩影
顽强“娘子军”挤跑邻家饭馆
已近中午,在映秀镇停留的过往人员越来越多,沿河堤一带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面对人群,45岁的张显珍大声吆喝着,“吃午饭吧?屋头有座位,味道绝对巴适!”
张显珍是映秀镇“洞子口饭店”的老板,该饭店是当地老字号,地震前就已开了10年。“5·12”大地震中,丈夫不幸遇难,店面也变成了废墟,张显珍曾一度陷入绝望。去年12月,映秀镇在板房区修建综合市场,张显珍在政府鼓励下,带着几位亲戚重开“洞子口饭店”,因为员工都是女性,她们也被称为“娘子军”。仅两个月,“娘子军”就站稳了脚跟,旁边一家饭馆不堪竞争而关了门,门面也被张显珍租了下来,“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生活有盼头了!”
张显珍只是映秀镇板房商贸区发展的缩影。从去年七八月份镇上几家小杂货铺萌芽,到去年底专门的综合商贸市场建成,五金、服装、餐饮、农机、娱乐各种店面全面开花,映秀这个曾以小商业闻名的繁华商贸小镇,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则又开始显现,这是映秀经济生活恢复的重要表现。
板房里的琴声
我弹两支歌,感谢他们
崭新的电子琴,琴键光滑而油亮;稚嫩的小手,指头细长而灵巧,曼妙的琴声从板房里缓缓流出,留住无数溢美的赞叹。
弹琴者11岁,名叫彭冶萍,是映秀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天中午或者傍晚,她的琴声准时在自家板房里响起,听她弹琴,也成了邻居们乐此不疲的一种消遣。彭冶萍学会弹电子琴的时间并不长,能与电子琴结缘,还得从去年奥运会后说起。在映秀镇一次演出中,从小就练习舞蹈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彭冶萍,以她动人的舞姿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一位成都的好心人,这位好心人便送给了她一架电子琴。
在没有人教授的情况下,这个倔强的小姑娘开始了自学之路。通过老师找来的相关资料,还有电子琴的说明书,彭冶萍一遍遍地苦练,仅仅半年时间,她竟然真的能熟练弹奏好几首曲子,令周围人大为赞叹。不过所有曲子中,彭冶萍最喜欢弹的只有两首,《同一首歌》和《感恩的心》。她说,“现在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我有机会就要弹这两支歌,感谢他们。”
板房里的姻缘
一次玩笑不想真是一段姻缘
“姐,我从都江堰回来了。”昨(6)日,杨和伟和正在熏制腊肉的姐姐招呼一声,就搀扶着肚子略微凸起的妻子张学梅进入了板房。杨和伟是个热心人,把妻子安置好,就开始与造访的客人侃起来,不时地传出他憨厚的笑声。“这一切都多亏了现在的妻子。”杨和伟看一眼坐在一旁的张学梅说。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声音
地震前,杨和伟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并且有了自己的宝宝,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走了这一切。之后,他一直都是眉头紧锁、沉默不语,家里人只好带他四处旅游散心,后经亲属介绍,他离开映秀到都江堰打工,但精神状态始终不见好转。“那一段时间,我感到生活没有一丝希望,自从我遇到了现在的妻子,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心情才开始逐渐好转。”
这段姻缘十分巧合,去年9月,在都江堰打工的杨和伟到张学梅的店里买东西,趁拿东西之余,杨和伟与张学梅开起了玩笑,“小妹,耍朋友没得?”“还没有。”“看来我还有机会噢!”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结束。过了一段时间,杨和伟的朋友为他介绍女朋友,当他拨通了电话,对面却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杨和伟幸福地回忆说,当时,他听了第一句话就想到是张学梅,之后相约在咖啡厅见面、聊天,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
重组家庭,将诞首个宝宝
春节前,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从此,杨和伟的特有笑声又出现在了映秀镇内,尤其是发现自己要做爸爸,更是喜上眉梢。“今天,我们专门到都江堰进行了身体检查,医生说一切都好。”杨和伟说。
一旁的张学梅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从包中掏出一袋奶粉说:“这是检查完身体后医院送的,先留到,以后给宝宝吃。”地震后,映秀镇内重组的家庭很多,比如杨和伟的二叔、干爸等都有了自己的新家,开始了新生活。今年7月,杨和伟的宝宝也将来到这个世界,这将是震后映秀板房区重组家庭里诞生的首个宝宝。
杨和伟说,为了新宝宝,他有了新打算,以前,他在映秀有一家修理厂,将来一切安顿好,有了资金,他还将开一家更好更大的汽车修理厂。
数字点击:2800余间板房
据了解,映秀镇共搭建板房2800多间,安置5000多人。板房区生活配套设施相当完备,照明、排水、通信等全部入户。根据重建时间表,这些板房至少
还要使用一年多时间,新的映秀镇主要是在废墟原址上重建。(天府早报 记者 王晶城 乔子轩 摄影 华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