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西樵山与西樵枣岗山山冈之间的大同村,近一个月来已接连两次发现大量古生物骨骸,并引起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5月11日,经过省文物考古研究部门鉴定,该村村民程光淦继村民林辉培之后发现的8件古代生物骨头,被确认为同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古代水牛骨,距今大约3000年至4000年。有关部门表示,近来大量标本的发现,对探讨西樵山地区的古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发现
组合8件出土骨头极似牛头
据了解,这次最新发现的古水牛骨头数量有8件。据大同村村民程光淦回忆,4月的一天,他路过邻居的新楼工地时看到,工程队的工人从工地一处约4米深的桩井里挖出了几块骨头,并丢弃在旁边。出土时,这些骨头缝里沾满了淤泥,但看起来外表光滑,外观也很完整,而且有轻度石化。
程光淦说:“当时,我一眼就认出这些骨头与之前村民林辉培发现的古水牛骨头是完全一样的,便将它们收集起来交给了有关部门。”经过专家鉴定,这8件骨头的确与村民林辉培此前发现的古水牛骨头属于同一个时期,而且分别为水牛头骨、下颌骨等。当专家们试着将这些骨头组合在一起时,发现拼成的形状竟与现在的牛头外形有着惊人的相似。
对话专家
古西樵人不以耕作为生而是猎食为主
为什么在西樵大同村会接二连三地挖出古水牛的骨骸?古水牛又是因为什么导致死亡?古西樵人与古水牛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南海区博物馆副馆长袁进。
问:为什么大同村会接二连三地挖出水牛?
答:有地质学家曾认为,几千年前的西樵山脚下曾是一片浅水湾或浅海滩,而这些水牛又是野生的,比较适合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其实,不仅仅是野水牛,我们还曾在西樵山挖出过大象、鳄鱼的骨骸。可以说,当时生存于此的野生动物是非常多的。
问:那这些古生物又是因为什么消亡了呢?
答:环境的变化是主要原因,比如温度、地形的改变等。
问:那水牛是不是遭遇灾难或疾病集体死亡的?
答:目前还难以确定。但是,在我们看来,这几次的发现只是因为早在5000年前古西樵人已学会打猎,而野水牛是遭到他们的猎杀,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死亡的。这些发现的骨头,很可能是当时他们吃完后剩下的骨头,并且堆积在一起。
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古西樵人都具有什么特点?
答:他们应该不是以耕作为生的,或者只是靠打猎。体形庞大的动物,如大象、水牛等,也许也是他们食物的来源之一,水生蚬和鱼他们也吃。大约5000年前,他们已学会了纺织等。
发现者说
几十年前就挖到古生物骨骸
此次发现古水牛骨头的程光淦已在大同村生活了几十年。他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曾在村里枣岗山脚下的一个鱼塘挖塘泥时,挖出了10多件古生物的骨头。在他看来,这次发现的生物骨骸与他年轻时发现的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可以断定属于同一时期的古生物。
程光淦还透露,当年,广东省考古队也到此进行过实地考察。就在他家附近的枣岗上,考古队挖了大概七个坑,每个坑都露出一层层大的小的贝壳层,而且还有挖掘出纺轮(纺织用)、鱼的脊骨等物品。
“当时,考古队还发现了几具人类尸骨。这些骨头敲打的响声比较接近瓷器声,考古队员告诉他,这些疑为‘蒙古汉人’的尸骨,其距今年份是3500至4000年之间,那时的古西樵人已经懂得使用火了。”程光淦回忆。
专家说法
大同村古时或是浅水湾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个出土古水牛骨骸的宅基地与此前被考古队评定为新时期贝丘遗址所在的枣岗山仅隔一条村道。
在大同村走访时,记者看到,在发现古水牛骨骸的村子里,一些正在施工的房屋工地上还随处见到一堆堆白色的贝壳,多为蚬壳或蚝壳,基本上都是巴掌大。但是,在枣岗山上所见到的贝壳却偏小,甚至只有拇指般大。程光淦说:“这些贝壳的存在,以及水牛骨的发现,可以说明大同村一带过去极可能有一条河流经过,或是一片浅水滩。”
对此,南海博物馆副馆长袁进表示,这次发现的古生物骨骸,以及这一带随处可见的贝壳层,都足以证明此前考古专家和地质专家对西樵山下一带古环境的猜想。据其透露,此前,地质专家曾分析认为,古时候的西樵山下,尤其是枣岗四周一带,应该是被一片浅海滩或浅水湾所围绕,而且极可能有一条河流经过。只有这种环境才适合各种水生物和野生动物的生存,而不是如今的一片平地,但当时这种古环境究竟是怎样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李传智 陈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