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将“海龟”身份看得太重
在谈到需要改进的问题时,小易指,中国国内的技术人员很聪明,不过初级工程师比较多,经验丰富的人比较少。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人员,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大多数人一心想着跳槽,像美国的微软、甲骨文等公司中,有些工程师一干就是八年十年,甚至十多年,这些资深的工程师在公司长时间研发作出高端产品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小易认为,如果未来中国能够给那些踏实肯干的技术型人才更高待遇,而不只是以职位论酬,相信会更有助于产业发展。
除了工作的变化,生活环境也有着天壤之别。与湾区比起来,在北京吃饭和购买日常用品方便很多,但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小易说:“高峰时期,从城东到城西,一个半小时也到不了,所以我干脆不出去。”
此外,一些公共娱乐资源比较稀缺,让小易有点郁闷。在湾区找个免费场地打篮球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回国却必须花钱“租”。美国很多会所中都配有游泳池和球馆,作为会员价格并不高,然而到了中国就成了高消费。
独生子回国工作,小易的父母却并不高兴:“美国山清水秀,生活环境好,为什么回来受苦?”小易却自有打算:“回去先干一两年,做好职位上的事情。”从五个月的经历来看,他还颇为适应。
小易奉劝想海归的同龄人们,回国前一定要先将“得失”想清楚,切勿将“海龟”的身份看得太重,因为到哪里工作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本事不大、经验不多想得到高薪高职的机会不大。除非你有稀缺的资源,比如有过硬的技术、团队,客户或者背景。”
小易总结,如果想安心过日子打工,不如留在美国。如果有稀缺资源,国内肯定机会更多。
“两栖龟”贡力
适应归去 海龟必须保持平和心态
“我们对‘海龟’应该有更多层面的理解,不仅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标志。‘海龟’归去后,如何能与大环境结合在一起,有所贡献,值得我们思考。”自称“两栖龟”的贡力如是说。
从海外首次创业无果到变身“两栖龟”
贡力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半年后来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转攻电子工程专业。1997年底毕业后加入了湾区打工族的队伍,在一间半导体公司工作。
2000年底,贡力和几位朋友成立公司,经营面向中国的网络外包服务管理,在2001年至2005年四年间,贡力负责公司的营运和企划,也与国内的大企业联想和中软展开合作,但是由于中国一年的整体海外软件外包量不超过一亿美元,公司获得的订单额度太小而无法维系日常运作,风险投资人也不看好未来市场发展,公司最终失败告终。
公司关闭后不到一年,中国的外包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时机不成熟令贡力首次创业未果,他决定充实自己,利用一年半时间在圣塔克拉拉大学攻读了MBA学位。这时,家得宝(Homedepot)向贡力伸出橄榄枝,希望招聘培训未来进军中国市场的负责人。
为期两年在采购、销售、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严格培训,让他受益良多,他也有了同时管理湾区三家分店的经历。贡力成为华人在家得宝中职位最高的一位,正当他雄心勃勃地准备到中国开拓市场时,家得宝高层的大换血让其进军中国的计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空降管理者,贡力也离开了家得宝。
“湾区的人都不闲住。”在家得宝工作期间,贡力忙里偷闲参与成立一间研究乙醇的基因工程公司,负责管理和融资,让他首次触及再生能源,为了筹资,他也接触了绝大部分所有的湾区创投公司负责人。
离开家得宝后,贡力最终决定成立自己的顾问公司,帮助再生能源领域的公司建立与中国或者美国之间的联系。他透过在中国举办大型绿色能源会议与展览,与美国能源部、再生能源实验室以及中国的环保能源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公司的发展走上正规,贡力成了往返于中美两地的“两栖龟”。
归去打工 不如作“两栖龟”
来美留学大军中,一些人是希冀镀金能有助于未来的发展,也有些人怀揣远大理想而来,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练,最终的理想主义者寥寥无几,家庭、工作、社会价值、定位、面子等成为主要考虑因素。
在贡力看来,如果“海龟”回国的目的不是创业,无法将国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无法为国家带来创造就业和产值的机会,只是单纯从做高级打工仔的角度出发,归去的意义就大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的第一批“海龟”科学家们奠定了中国科研的基础,他们能将学识与大环境结合,在艰苦的环境下干出一番大事业,值得当今的“海龟”们深思。
与固守打工的“海龟”相比,贡力认为,“两栖龟”的存活率更大,价值更高。在飞来飞去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更游刃有余。搞投资、自己创业和建立咨询公司都可以做“两栖龟”,而且不断在中美两地获得给养。
经过多年磨练,贡力自认已是一个成熟的“老龟”。本身虽不是任何一个领域专才,却能精深了解各领域的操作性,能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推动相关事务的联系交流,起到链条和催化剂的作用。(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