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水电,80年代后太阳能、风电、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小水电、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虽然如此,但崔大鹏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作为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仍有较大的挑战。他说:“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技术投入大。”
投资者: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扶持
作为一个投资机构代表,孙皓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规范和扶持力度上。“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仅仅依靠市场必然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在规范、政策上给予扶持。”孙皓说,目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而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和补贴政策尚不明确,这些政策的因素制约了资本投资的冲动,此外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但是投资方仍不敢轻举妄动,主要是发电电价及补贴政策并不明朗。
如何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对可再生能源给予适当财政支持,逐步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企业则应加强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提升技术含量,消除供应瓶颈,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调研员查艾军认为,目前,政府主要应建立3个有效机制。首先是建立成本分摊机制,在税收、资金、价格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使新能源发展的高成本由所有能源消费者分摊,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油价变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尤其近年来受国际政治形势不断变化、美元疲软、投机加剧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使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较大不稳定性。在缺乏稳定市场预期情况下,市场主体不敢贸然投资可再生能源,这就需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含量高,其核心技术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财政加大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投入力度,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此外中国还应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产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投资重点。同时,努力建立新能源价格优势,推动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董事徐浩洵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对非粮示范项目在建设期给予适当贴息,并对竣工投产后达标的项目再予适当奖励,逐步推进非粮生物能源的发展。2006年,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重点支持风能资源评价、规划编制、风电产业体系见识、产业化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所得税方面,将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新建项目纳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范围;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并认定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依法享受有关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关税方面,今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调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符合技术规格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所交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研制、生产以及资助创新能力建设;同时规定,自2008年5月1日起,新批准的内、外资投资项目进口单机额定功率不大于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一律停止执行进口免税政策。(杨烨、王莉、袁洁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