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对世界最好的营销,是北京奥运会
“这是一个亚洲的世纪。”“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刚刚在商业旅途中度过了78岁生日。如果算上襁褓中的岁月,他已经亲历了迄今为止全球最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
2009年初夏,全球经济扑朔迷离的时分,菲利普·科特勒再度造访亚洲,力图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雅加达、吉隆坡、曼谷、北京,在这些古老或者新兴的都市中,菲利普·科特勒试图开出危机下的良方,而药引只有一个:在当今社会,动荡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24/7的预警
“有时我认为,一家公司的CEO甚至是不应该有睡眠的。因为在他睡着的8小时中,随时会有重大的金融变动发生,或者是某个重要的大人物去世⋯⋯每个CEO的门外,都应该有人随时预备着敲门,提醒他应该注意的蛛丝马迹。”
2009年6月7日下午,北京CBD,在东道主灵思传播机构的安排下,菲利普·科特勒进行了一场小范围的媒体见面会。这是一桩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合法婚姻,也是菲利普·科特勒亚洲行的高潮,他要借此在中国推广他的新作品,《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提供危机时代的“叫醒服务”。
菲利普·科特勒长途奔波之后略显疲惫,不过丝毫没有龙钟之态,而且反应很机敏。他被众人所期待的,除了解决危机,还是解决危机。如果把危机看作一个常态,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心存宽慰。
菲利普·科特勒为此给出了常识性的建议:你将如何分辨出巨变前的第一个信号?除了建立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早期预警系统。此外,你还需要设想出最坏的、最好的和一般的情况,建立起快速反应系统,拥有灵活的预算。在菲利普·科特勒的“混沌管理系统”中,你必须具备这样的想象力,“当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能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科特勒的3.0版本
1931年5月27日,当菲利普·科特勒出生时,美国经济依然惨淡。出身平凡的菲利普·科特勒成年后平步青云,受到了最好的精英教育,他的硕士和博士导师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以及大名鼎鼎的保罗·萨缪尔森。菲利普·科特勒更愿意被人看作是一个经济学家。在美国营销协会成立50周年的庆祝会上,菲利普·科特勒表示:“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
1967年,属于菲利普·科特勒自己的时代开启。其明星著作《营销管理》诞生。英国权威媒体《金融时报》评价说,“在鼓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上,他比任何一位学者或者商业作者做得都多。”
1984年,中国译者梅汝和着手翻译《营销管理》的第5版,菲利普·科特勒开始与中国亲密接触。他借机访问了中国,并在中国经济发展乘坐火箭的年代,频繁到访。如今,《营销管理》中文版已经是第12版,译者梅汝和业已去世,由他的孩子梅清豪接任。菲利普·科特勒的脑力风暴则继续在中国大陆推进。他成为了发展中的中国民营企业的一盏明灯。从企业的管理者,到普通推销员,包括每一个MBA学员的书架上,都可能有一本《营销管理》,在点子大王盛行的时代,科特勒意味着醍醐灌顶的力量。
《营销管理》至今还在不断更新,第1版问世后,每三年都会有一次大修,内容的改动最多时达到30%。于是,当有人拿来该书的第1版,要求菲利普·科特勒签名时,他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因为那里面没有讲述网络,关于品牌也只有一页纸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