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国家人口秘书处前些时候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本地异国夫妻显著增加,2008年在本地注册的婚姻当中,近40%是新加坡公民与外籍人士的联姻。
去年的2万1042起婚姻当中,至少一方为新加坡公民,而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对新人是公民与非公民的结合。过去10年来,男性公民迎娶外籍新娘的人数远超过女性公民嫁外籍新郎的数目,占异国婚姻的76%。国家人口委员会的资料也说明,外籍新娘绝大部分是来自亚洲。
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新加坡一向对外开放的政策,促成了国人与外国人的姻缘。不过,婚姻除了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对不同文化的接纳,还有与彼此家人的相处之道。
去年6月,国民团结党助理财政陈力学的中国籍妻子吴云云涉嫌刺死小叔一案轰动岛国。这起家庭悲剧揭示了外籍新娘在融入异乡生活与陌生家庭时所面对的心理压力。
该报近日聚焦在外籍新娘身上,从不同个案看她们怎么走着崎岖的异国婚姻道路。有人越走越顺畅,有人却选择半途而废……
从房间走出来的北京新娘
44岁的李慧芳从中国北京嫁到本地已将近20年。和她进行访问时,发现她在一连串的华语词句当中,不经意地说了很多次的“then”,还一直开玩笑说自己很“kaypoh”(福建话,爱管闲事的意思)。
她说在新加坡这么多年,不可能老把着自己的口音不放。要是这样,就无法和只会说福建话的家婆沟通。
李慧芳现在虽有这样的想法,但当年她刚搬来,住进丈夫和家人同住的四房式组屋时,并不时常踏出房门与其他人交流。由于家翁家婆较习惯用福建话交谈,她只能和两老比手划脚。为了减低这样的尴尬场面,李慧芳选择躲在房间里。
回想起过往,她坦言:“从房间里走出来也是一段过程。”
李慧芳22岁时在北京一家酒店担任内务管理(housekeeping)主任一职。她的丈夫王亚南是电气工程师,当年被公司派往北京公干,监督酒店的部分维修工程。工作上的来往牵起了两人的红线。他们相识一年多后,李慧芳答应丈夫的求婚,到新加坡来组织家庭。
李慧芳说自己是乐观的人,刚搬到本地时虽曾“自闭”一阵,但慢慢地,她开始从房间里走出来,多和丈夫一家接触。她告诉记者,在自己家里她排行老幺,父母都很疼惜她,不让她做家务,所以嫁到新加坡后,想帮忙家婆,却什么都无法胜任,不但把一家子的衣服洗得一塌糊涂,煮饭时还烧焦了几个锅子。庆幸的是,家婆并没有责怪他。
李慧芳婚后不久便怀孕,生下大女儿之后,她和家翁家婆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和两老一起照顾小孩,增进了对话机会,老人家开始学习多讲华语,她也慢慢听懂了福建话。
王家多年前在大巴窑8巷的熟食中心开档卖福建面,李慧芳这些年来断断续续有去帮忙。她现在和丈夫一家人并肩工作,和家婆的关系尤其密切,她还为家婆取了个福建话昵称,叫“阿肥”。
李慧芳说:“没有两个人的性格是合得来的,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肯定会有摩擦。最重要的是我爱我的丈夫,所以我也会替他爱护他的母亲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