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韦淞译和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的集祥村,找到了韦老先生说的“铜鼓铸造厂”。那是在一个山洼里的民居后院搭建的简陋厂房,与其说是个工厂,不如说是间作坊更为准确。
在这间用土砖搭起的不到100平米的厂房里,共有包括老板在内手工艺人5人。他们铸造铜鼓的方式,还是相当的原始,从木质刻模到泥芯翻沙、从熔铜浇筑到手工打磨,都是人工操作,没有任何机器设备。
作坊老板罗明金今年47岁,他说,铸造铜鼓仅有四年的时间。开始也是凭着摸索实验,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资料。真正成功将铜鼓铸造出来对外经营也才有2年的时间。他说做铜鼓的形状不难,难的是还要有音质才算是真正的铜鼓。目前他们已经基本达到了。他们已经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制作不同质量的铜鼓。
如果用作乐器,在制作时就会将含铜量就会高,优良的的铜质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用于工艺品,则在选用铜质方面的要低一些了。在这两年间,他们的作坊已经售出了一百多面铜鼓。其中,最大的一面铜鼓,直径达到1.2米,是山东一家旅行公司向他们订做的,售价五万元。作工艺品用,是目前销售出的价格最高铜鼓。他们铸造的铜鼓一般为直径50公分,价格大约在三千到四千元左右。
说到他们的成功制作,罗明金说不能不归功于现年74岁的具有祖传铸造铜鼓手艺的罗开先老人。罗开先的祖父就是铸造铜鼓的民间艺人。罗开先在8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铸造铜鼓了。但很长一段时间不做,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后来也是一点一点凭着记忆慢慢摸索成功的。长江乡的施乡长说,我们打算将在东兰县城开办一个铸造铜鼓的工厂,规模大一些,已经向罗开先老人提出邀请,聘任他为技术指导。
韦淞译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说适逢东兰县的三弄乡第二天要举行当地瑶族的支系布努瑶的一个节日——“祝著节”,在这个节日上他们会用铜鼓进行表演,机会十分难得。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三弄乡的三合村。这里是布努瑶的聚集地。 据介绍,三弄乡是东兰县的瑶族乡,布努瑶是其中一支人数不多的瑶族。而布努瑶的“猴鼓舞”正是由东兰的铜鼓文化派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舞蹈。
在三合村,我们有幸看到了的布努瑶民表演的“猴鼓舞”。舞蹈主要是表现人们劳作和庆丰收的情景,以及如何与山里的猴子进行周旋,不让猴子侵害粮食的内容。在舞蹈中,有一项民族绝技,令我们大开眼界,舞蹈表演中,站在前排的两名壮汉,用牙齿咬住两面直径约有50公分、重大达35斤的铜鼓,他们不仅用牙齿将铜鼓提起,还表演着各种舞蹈动作。
我们在舞蹈结束后,采访了两位用牙咬住铜鼓表演的演员蒙胜文和宋钟泽,他俩都是三合村的布努瑶民。他们说,这是一项的本民族绝技,他们12岁就开始训练了,要想学会,单凭出死力气是不行,必须念一种他们本民族的咒语,方可用牙齿衔起35斤的铜鼓。目前他们村只有四个人练成这样的绝技。
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的村主任蓝尚林向我们介绍“猴鼓舞主要是为了纪念他们布努瑶的的英雄——九代王。传说,在很久以前,布努瑶人民经常被山里的野兽偷袭,而他们辛苦耕作收获的农作物也经常被山里的野猴偷食。在布努瑶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于是有着一口金刚,且牙齿锋利无比的“九代王”便腾空出世了。他用他的金刚牙击退了山里的野兽野猴,让布努瑶人民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从此他也成为了布努瑶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我们从广西自治区有关方面获悉,铜鼓习俗有望列入国家文化部今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备选项目。据了解,此次申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广西河池铜鼓习俗为主。(黄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