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维明是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长期以来,他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当今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对话来消除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近日,《文汇报》记者在哈佛大学对杜维明教授做了专访。
一、现在正是重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
文汇报:您一直致力于研究并阐发新儒学。在21世纪,我们究竟怎样看待中国的儒学传统?
答:任何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都是复杂的,有精华,有糟粕。伟大的传统都是如此。从“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批评儒学的时候,把它的糟粕用放大镜查找出来。儒学糟粕的根基是假三纲、权威主义、小农经济意识和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这些糟粕与现代社会都不太相符。可是,儒家作为精神文明,在塑造中国人的人格和中华民族的心灵启迪方面,每个人都受到它的影响,比如做人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宇宙乃至人与天下的关系。这些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传统从正面意义来看就是历史的记忆,它是一个积累,也是塑造一个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假如一个民族丧失了记忆或发生健忘症,认为过去的东西不堪回首,这是切断传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统内容非常丰富。中国从商周以来历史的记忆就很强。而现代文化的传统因素则越来越少。现在看来,记忆的忘却使我们的创造性受到影响。以前认为只要切断传统,向西方学习,向现代发展,我们的创造力就出来了。其实不然。在21世纪再回过头来看,如果开放不够,人文领域的创造性就会受影响。如果人文文化的底蕴不够,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面对西方的挑战,现在正是我们重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
文汇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为主的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使社会和谐。即使有矛盾冲突,它也采取殊途同归以及协和万邦的方式,使各个不同阶层和族群都能够和谐相处。和谐是一种复杂的管理,必要条件是异。这就如同烹调需要不同佐料、绘画需要不同颜色、音乐需要不同乐器一样。
中国目前面临的考验是,如何处理各种尖锐矛盾,特别是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健康互动。构建和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机械的社会整合,另一种是有机的社会整合。我们需要的是有机整合。这就需要沟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各种不同的对话。对话是平等互惠的。在这方面,儒家的传统资源非常丰富。开发资源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