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学生唱歌跳舞为新加坡祝寿
充满活力的学校合唱团是国庆庆典上不可或缺的表演。今年合唱团由8所中学500多名学生组成,其中不乏为国庆献出“第一次”的新移民。
耘青中学:Khin Su Su Kyaw (永久居民,原籍缅甸)+ 任少凡(公民,原籍马来西亚)
14岁的Su Su去年和母亲从缅甸仰光移居本地和父亲团聚。她的父亲从1998年起在本地担任货仓主管。对Su Su来说,唱歌跳舞不是专长,但能参与国庆庆典机会难得,所以她主动报名加入表演。
在Su Su的记忆中,每逢缅甸国庆日,有些城市举办不同的庆祝活动,和新加坡集中性的国庆庆典很不一样。另外,缅甸的大型国庆庆典,出席者大部分是政府官员或军人,普通国民很少有机会参加。她说:“新加坡的国庆日有一种大家都参与其中的感觉。国庆庆典的表演也非常精彩,让观众和表演者沉浸在欢乐中。”
比Su Su长一岁的任少凡虽然去年才取得公民权,但父亲多年来在本地当厨师,她从小在这里生活学习,每年的国庆庆典也是她成长的重要回忆。任少凡说:“我从小就在电视上看国庆表演,最喜欢夜空绽放烟花的部分。今年我能够成为表演者之一,觉得太幸运了!”
四德女中:胡安妮(永久居民,原籍中国广州)
今年15岁的胡安妮(中二),8岁就到本地上学,说话很有本地特色,常常混杂英语和华语词汇。她很坦率地告诉记者,参加国庆庆典表演没有想象中容易。她说,之前以为合唱团表演者只要学会唱几首歌曲就足够,没什么困难,实际情况是,数百名学生要协调歌唱、舞蹈和变换队形,就必须不断练习,加上经常要在艳阳下排练,整个过程相当吃力。她说:“这过程老师都陪在我们身边。他们没有一点埋怨,所以我们也不会有怨言。”
亲身参与国庆庆典表演是令人难忘的经历,但胡安妮觉得,学校合唱团远远站在舞台上,缺少与观众的直接互动。她下次想当个热场人员,在观众席中穿梭,把气氛搞热。
尤索夫依萨中学:黄悦(永久居民,原籍中国天津)+许龄尹(永久居民,原籍中国沈阳)
同龄的黄悦和许龄尹,两人都是2006年到本地念书,现在还是同班同学。在她们印象中,新加坡的国庆庆典很华丽,不但有气派的检阅队伍、惊险的跳伞表演,还有绚丽的烟花秀。
许龄尹(15岁,中三)说,她和黄悦在中国读书时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所以这次有机会参与表演,两人主动报名。她说:“我们想感受一下这种气氛,新加坡和中国的国庆节很不一样。在中国,一般民众很少有机会到庆典现场去。”
对她们来说,这次最难忘的经历是7月11日的国民教育演出,那天表演接近尾声时突然下起滂沱大雨,大家全身湿透,妆也花了,但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却没被雨势浇灭。许龄尹说:“平时淋雨都会不开心,但是当晚每个人都觉得很好玩,可能因为那是一种共同的体验吧。”
谈到对新加坡这个“寿星”有何祝语,黄悦说:“祝愿新加坡人民团结一致,种族和谐,继续往目标迈进。”
明智中学:符芳娣(公民,原籍中国海南)
肌肤晒得黝黑的符芳娣(17岁)是明智中学的学生警察队员。她受访时说,自己因为喜欢跳舞,所以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合唱团。
符芳娣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庆表演,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机会,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
符芳娣的爸爸多年前来新加入祖父开设的“逸群鸡饭”。符芳娣的母亲也是海南省人,符芳娣出生后一直住在中国,直到9岁才开始在本地上小学。她在2007年成为新加坡公民。
符芳娣也是从小观看国庆表演,这次难得成为庆典表演者,她却觉得有些遗憾,因为以前庆典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相比之下现在滨海湾浮动舞台的规模小多了,发挥空间也局限。
但不管怎样,符芳娣还是非常珍惜这“第一次”经验,因为她看到表演者辛勤排练背后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她说:“等候上场的时间挺长的,等得很无聊很累,可是一跃上舞台大家都精神奕奕起来,因为能够在国庆中表演是让人感到自豪的。”
手记
学生时代总期盼国庆日的到来,因为8月9日前夕,学校会举行庆祝活动,和同学一起唱着熟悉的歌曲,一起祝福新加坡,是单纯时代的美好回忆。当时,还以为大家生长在新加坡,家永远会在这里。
踏入社会工作后,有些朋友选择长期在国外工作,有些随伴侣移居他国,有些人干脆放弃新加坡公民权。一同累积的共同记忆,似乎在慢慢消失中。
不过,那只是过于悲观的想法,因为有人离开也有人加入。共同记忆可以不停创造,继续传承。其实,只要愿意不断探索,步入“中年”的岛国依旧魅力十足。
新加坡,由衷地祝愿你8月9日生日快乐,越来越亮丽,越来越进步。(陈能端 蔡家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