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难懂的鲁迅 中新社发 司海英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日前,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与反对者各持己见,一时间炒得沸反盈天。
几年前语文教材中收入金庸、余华等人作品时,外界对于鲁迅作品是否越来越被忽视就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相关教材的编委们也曾异口同声地强调,“金庸替换鲁迅”的说法不真实。
“梁实秋上鲁迅下”是时代变化?
日前,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进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则由原来的5篇减少为3篇,这一“大变脸”引发了各界热议。
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今年8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中国各地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鲁迅“鸡肋说”、“压抑说”、“晦涩说”、“痛苦说”和“横眉冷对老头说”等等炸开了锅。奋战在中国语文教育前线的语文老师们带来了各地学生的感受和意见。
“挺梁派”说
在某知名门户网站上,有网友表示,梁实秋先生的文才毋庸置疑,仅仅因为一些所谓的“政治不正确”就被长期拒之于教材门外,实在荒唐。据《文汇报》日前报道,一些语文教研员对梁实秋作品的入选更感欣喜。他们认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味深长,真挚地表达了梁实秋对师长的崇敬感情。
“挺鲁派”说
在鲁迅作品支持者的眼里,鲁迅是中国人的“思想导师”、“民族魂”、“民族脊梁”、“文学宗师”等。有网友说:“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据《文汇报》报道,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