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宴华侨农场历史概况
广东省海宴华侨农场,位于台山市西南沿海与漭洲、上下川岛隔海相望,东北与海宴镇毗邻、西南与汶村镇接壤。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2℃,年平均降雨量2300毫米左右。土地肥沃、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农场在1963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为安置归侨决定创建,并委托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对农场直接管理,按当时设计方案,办场规模为副处级农场。1964年开始,由第一批归侨学生与当地人民,在沿海一片杂草丛生的盐碱荒滩,披荆斩棘,手挖肩挑,构筑海堤、围垦造田,建设家园。建场后,先后安置了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4000多人,并且吸收台山海宴新河、护亨两个大队并入农场。
建场初期由于正逢“文革”十年内乱期间,农场管理体制几经变易。1969年下放台山县管理,改为“国营海宴农场”,1972年又由广东省农垦总局直属农场管理局接管,更名为“国营海宴华侨农场”。直至1985年,经广东省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定为副处级规格的“广东省海宴华侨农场”。
1995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镇级建制,1996年3月28日正式挂“台山市海侨镇”牌子,并保留原华侨农场牌子,继续肩负着安置归难侨的历史重任。体制改革使海侨融入地方社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持继稳步发展,农场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面貌日新月异。
海侨现有总面积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0公顷,其中甘蔗生产基地面积820公顷,山林面积1000公顷,海水、淡水养殖面积50公顷。有8个居民点,5大自然村,常住人口近万人。场内设有中学1所,小学2所(带有2个分校),幼儿院8所,托儿所6所,职工医院1所,卫生所4所和派出所、司法所、武装部,场机关设5大办公室。国有企业有复合肥厂一间,年产复合肥8000吨。一间日榨量700吨的糖厂,年榨蔗量80000多吨,生产优质白砂糖9000吨,酒精450吨。
海侨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完善交通道路、通讯、能源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和加快发展,使今日的海侨成为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善,能源充足的“鱼米之乡”、“蔗糖之乡”、“华侨之乡”、“文化之乡”。
在招商引资上,实行热情、诚信、周全、优质服务,为投资者提供在征地、收费、税收、招聘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具体优惠办法可来函索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