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农场 | 福建华侨农场 | 广西华侨农场 | 云南华侨农场
海南华侨农场 | 江西华侨农场 | 吉林华侨农场

        

农场建场时的情景

60年代职工住房

农场建场初期原貌

 

  广西百色华侨农场创建于1960年,隶属自治区华侨企业管理局。1997年9月,由自治区直属单位下放百色地区管理。1991年1月,百色地区行署下文改制为百色华侨经济开发区,同年六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时设立百色华侨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公司下设4个工厂、6个分公司。

  百色华侨农场地处右江河谷腹地,横跨百色市和田阳县的两个乡镇,东距百色市区2公里,西距田阳县城7公里,南百二级公路和南昆铁路贯穿境内,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开发区占地面积2.5万亩,主要安置印尼归侨、 越南归侨和百色澄碧湖水库库区移民,现有人口2643人,是广西较有盛名的老华侨农场之一。农业经营有荔枝、龙眼、芒果、甘蔗、菠萝、剑麻、香蕉等经济作物,年产水果4000多吨,甘蔗8000多吨,剑麻200多吨;工业有淀粉厂、果汁厂、凉果厂和五合板厂。

  一、人员组成

  六十年代初,国家为安置回国的大批归侨,将原专区畜牧场、专区果木园艺场、五塘劳改场土地约2万亩一并移交华侨农场接管, 于60年9月成立了百色华侨农场。

  1960年10月5日,第一批印尼归侨30户123人,随着成立国营百色华侨农场,当时农场共有人口868人。其中有干部90人, 技术员14人,医务人员6人。陆绍双同志任书记、肖雷同志任场长、苏炳瑜任副场长。

  61年4月,第二批归侨88户420人从广西宁明迁来到农场。同年8月,百色县修建澄碧湖水库,水淹区永乐大队移民84户364人
到农场落户。62年春,原60年9月归国的 临时住在田阳县那坡镇的归侨56户276人,迁入农场。

  64年2月原时安置在田东县公康农场的归侨108户607人,因该场严重缺水缺地、交通不便,重新安置迁到田阳头塘各队,与百色华侨农场合并。为解决这些归侨的生产生活,农场在田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该县的头塘、二塘购买了2700亩的田地。这时,全场共安置归侨1425人,加上移民和原老场人员及外来干部工作人员等,全场共计2064人。随后几年还陆续安置了一些归侨。

  至此,华侨农场的规模和格局已落实完成。农场定为区直属企业,县级单位。

  1978年农场又接收了越南难侨681人。

  1987年,为落实中央关于重新调整安置归难侨的政策,在区侨办、企业局和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农场重新调整安置了归难侨42户213人。

  改革开放后,随着侨务事业的发展,广西连续开办了多家华侨企业,从农场抽调了一部分人。目前,全场人口2643人。其中在职职工1200人,离退休人员554人。

  二、发展变迁

  随着场员的到来,农场在进行紧张的开荒生产和基建施工的同时,理顺着各方面的关系和配套建设:60年设立4个分场,64年通过调整扩大生产单位后改为8个生产队;60 年成立加工、酒厂、基建队、木工组、车缝组、种菜组,将有一技之长的归侨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63年接管了百色百货公司在农场开办的商店,并迅速铺开到各生产队;60年在茅棚里办起了卫生所,63年后各分场都设立了卫生室,65年总场卫生院部落成。各生产队都有了卫生室;65年成立了五保户,孤寡老人有了新居;61年开办了总场完全小学,总场幼儿园,63年开办了头塘完小和设立全场各队分小及幼儿园;64年全场开荒种地达7713亩。大批归侨的迅速到来和水库移民的匆匆进场,使农场基建无法承受,等待他们的是极其简陋的茅房和工棚。除了部分归侨住瓦房外,大部分的人员都住茅棚。那时,办公在茅棚,卫生室开诊在茅棚,学校上课在茅棚。每逢刮风下雨,房子内外到处是一片泥泞。

   面对现实,农场的建设者们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掀起了基建高潮。经过三年连续不停的施工,64年初,全场广大的归侨、干部、移民都住进了瓦房。各小学、卫生院都相继搬进了瓦房。

  建场初期的农场,不仅是职工住房难,人畜饮水矛盾也非常突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到80年,农场各职工居住点都做到了自来水到家,83年联合国难民署援助20万美元,四塘片各队的用水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如今,农场逐步投入资金,逐年投建饮水工程,使全场的饮用水分别由田阳县水厂和百色水厂直接供给,彻底解决了饮用水问题。

  建场四十年来,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场元老们发扬爱国爱场精神,风餐露宿,叩石垦壤,肩扛牛拉,克服重重困难,使昔日杂草丛生的山丘变成了如今甘蔗、剑麻、果地郁郁葱葱的宝地,使七零八落的茅草房变成了排列整齐的砖瓦房和楼房。改革开放后,农场广大干部职工更是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农场的建设步伐,使一个以简单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安置农场发展成如今的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企业。特别是最近几年,农场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深化内部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利用“右江牌”淀粉名牌效应向外扩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亚热带名优水果种植和第三产业,切实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如今,农场面貌一新:可谓是果树成林,楼房密布;职工家里,昔日人们羡慕的电视、电话、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已不再稀罕,私家车、电脑等高档次的家用电器也进入了职工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农场的工农业年总产值也由建场初期的3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00 多元增加到现在的6600多元,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的不足7 平方米,增至现在的18平方米。

  今天的百色华侨农场,正凭借地处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通便利,水电资源极其丰富,通信便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再创百侨新的辉煌。

 

 

 

   
联系人:曾如峰
电 话:0771-2411033
                传 真:0771-2411138
地 址:广西区百色市百色华侨农场
         邮 编: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