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福建华侨农场>>北硿华侨农场
广东华侨农场 | 福建华侨农场 | 广西华侨农场 | 云南华侨农场
海南华侨农场 | 江西华侨农场 | 吉林华侨农场
      
  硿位于永春县东部,约东经一一八点二四度,北纬二五点二四度,海拔七百多米,年降雨量一千八百毫米,年平均温度摄氏十九度左右。

解放前的北硿


  北硿山势陡峻,土地肥沃,适宜垦殖。一九一一年,爱国华侨颜穆闻先生携资金三万元(银元)回乡创办北硿华侨垦殖公司。因劣绅藉制造宗族产权纠纷,一九一九年的除夕之夜,公司被恶势力捣毁而倒闭。

  一九一七年,旅居马来亚麻坡的爱国华侨李辉芳、郑文炳、李载起等二十三人集资二万银元,创办永春华兴种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一八年在虎巷种水仙、佛手名茶七万株,经过四十多年惨淡经营,茶园发展到二百多亩。至临解放前夕,茶园半荒芜,年产量只有三十五担,一九五0年,国外股东回国增资,永春县人民政府贷给大米一万市斤,再开垦海龙坑茶园二百八十多亩。一九五六年公司公私合营,生产进一步发展。一九五九年经晋江专员公署批准改为永春茶场,并併入仙溪农场。民生公司和太平种植公司(田头公司)公私合营分别併入永春茶场和北硿华侨农场。

 


北硿华侨茶果场建场老照片(1960年)


北硿华侨茶果场新貌
北硿华侨茶果场
场长:吴天温
  建立北硿华侨农场
  一九五二年,我省土地改革已经结束。一九五三年一些被迫回国的难贫侨未分到土地,生活困难,当时的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提议办华侨农场进行安置,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对此都很重视。年底省侨委拨款四万多年筹办农场,由省侨委和永春县侨务科派干部到北硿山创建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第一批来落户的新马难贫侨二十四人,组织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开荒种地瓜和饲养家禽家畜等副业。何香凝副委员长捐赠稿费二千元作生产基金。
  一九五五年垦殖场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场员劳动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劳动力每人每月还发给生活补助金五元。这一年何香凝副委员长再次捐赠稿费五千元,归侨们受到很大鼓舞,把何老太太的赠款用于垦复油茶园和开荒栽种桃李等果树,推广柑桔上山,试种新会橙五十株。
  一九五七年,北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永春北硿华侨农场,陆续到北硿安家的新、马、菲、泰难贫侨八十六户、二百二十三人。为了进一步发展水果生产,农场派人到诏安县走马塘学习柑桔上山经验。举办红专学校,组织归侨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和生产技术,培养技术人才。

扩建北硿华侨茶果场
  一九六0年二月,为安置印尼归侨的需要,永春北硿华侨农场与永春茶场合并扩大建设规模。九月,经省接待安置归侨委员会批准定名为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成立场党委会。并确定以发展茶叶、水果生产为主,同时发展亚热带作物、畜牧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三月十五日首批印尼归侨五百八十多人到达本场。这一年共有二千五百多印尼归侨先后五批来到茶果场安家。中侨委副主任方方两次来场检查接待安置工作,勉励归侨们要团结爱国,建设好家园。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对北硿华侨茶果场极为关怀,多次题词作画相赠。一九五八年,她听到北硿华侨农场生产有了发展,非常高兴,挥笔写了“劳动万岁”横幅和国画“虎”赠送农场。一九六0年何香凝副委员长建议扩建后的农场保留“北硿”二字,并赋诗作画勉励归侨。“一张拙画慰劳君,勉励归侨爱国心;万劫千辛归故里,劳动建设勇于人。”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何老太太画了“梅花”和“梅花牡丹”二幅国画,还写了“团结爱国”、“增产节约”横幅赠茶果场。一九六四年,北硿华侨茶果场建场十周年的时候,八十六岁高龄的何老太太兴致勃勃地挥笔作“红梅牡丹”国画并写了“生产大跃进,努力种肥田”对联系祝贺。北硿华侨茶果场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何老太太的心血。
  “文化大革命”时期,华侨茶果场深受其害。有的归侨干部被诬陷为“特务”、“叛徒”,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受过不公正处理的同志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发挥他们的才干。省园艺学会理事、技术员、副场长叶天培为首组织科学实验小组,以培育无病苗发展柑桔新区为目标,对柑桔接重穗湿热空气处理和嫁接成活率进行研究,培育出芦柑等十七个品种果苗二千多株,写出“湿热空气处理柑桔接穗技术的改进”文章,刊登在《福建果树》杂志。
  一九六五年茶叶专家、省茶科所所长林桂镗和该所技术人员来场指导生产,改进茶园管理方法,扭转了长期低产局面,积累了改造低产茶园的经验。
  一九八二年,国务院侨办在北硿召开全国华侨农场茶叶生产座谈会,廖公代表农场在会上汇报改造低产茶园,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中力量抓生产建设,茶果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质量也有提高。农场的主要产品“闽南水仙”和“永春佛手”(香橼)均被商业部评为一九八五年优质产品。

农场转制建镇
  199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原有的农场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关镇,由原农场及东平镇的东关、溪南、美升、东美、外碧5个村组建而成。东关镇总面积59.7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1.38万人,其中归侨、侨眷2616人。
  农场改制建镇时,加挂北硿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在永春县政府支持下,开发区由东关镇辖区扩大至县城周围。目前,北硿华侨经济开发区位于省道三郊线永春县城至东关镇之间,规划土地面积3000亩,现已开发2000亩,包括探花山工业区、留安工业区、榜头工业区、东关工业区(溪南小区、美升小区)四大工业区。华侨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通信、旅游等投资环境区臻完善。已引入企业95家,累计投资5.2亿元,就业人数14616人。2000年实现产值11亿元,出口2000万美元、税利1.5亿元。
 
  


东宏制衣厂车间一角


北硿华侨茶果场生产的水果
  1、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企业。本区与永春县城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道路、通讯、供水、电力等基础性设施完善,大部分土地也已平整完毕,有利于企业入住。开发区内的企业可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永春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本地区拥有数量多、素质高的劳动力,有利于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短时间里,将对区内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品种,发展多种名优特水果。同时对水仙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量和品质。
  3、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围绕东关古桥建设东关桥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有:旅游度假山庄,淡水养殖中心、水族馆、花卉盆景种植园、气功善生中心、游艇码头等,该度假区建成后,将集旅游、科研、医疗、度假于一身,成为泉州市的重头旅游度假区。该工程将于2001年—2005年分三期完成;二是建立农业大观园。总面积约3万亩,设有观光小区、家林茶果品观区、休闲农舍、民俗风情区、清波泛舟御茶品尝,把自然景观与农业文化、农业生产示范游乐结合起来。三是开设东关桥漂流项目,于10月初完成。总路程8KM,沿湖洋溪内碧河段而下直至东关古桥,沿途风光迷人,水流时缓时急,忽湾险滩不时出现,使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联系人:吴天温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东关镇北硿华侨农场   邮编:36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