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省勐库华侨农场高效生态茶园建设项目
1. 建设项目名称·标准·规模 1.1 名称:勐库华侨农场五九队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工程 1.2 标准:恢复自然生态环境进入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1.3 规模:1000亩 2. 项目提出的主要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据当地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等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2.1.2 生态农业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因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建立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 2.1.3 生态农业建立的主要原则:通过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系统,充分利用光、水、营养物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物产出率, 同时获得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2.2 成果运用 2.2.1 外国生态农业研究示范已取得了明显效益,全国有国家试点县57个,省级试点县120多个,试点结果表明,区域内粮食增长13%以上,森林覆盖率极高,废弃物利用率提高,土壤农业特性提高,农户收入提高10%以上。 2.2.2 福建省长龙华侨农场,建立以茶叶为主体,以牧草为纽带的林、牧、副、鱼合理配套的生态系统,实现了茶一牧一沼一菌一土改一山垄田立体种养良性循环的高效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已经逐渐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3.1 地理位置----勐库华侨农场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境内,地处东经99度52分20秒,北纬20度37分40秒,距临沧地区(临沧县城)85公里,离双江县城20公里,“214”国道从场区通过。 2.3.2 农场现有总人口3214人,945户,其中:归难侨748户,2570人。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有职工140人,职工转为场员670人。 2.3.3 土地状况——农场土地面积8006亩,耕地面积7809亩,其中:茶园3745亩、水田面积1806亩,早地1484亩。林地、水塘面积650亩。 2.3.4 农业生产条件——农场地处勐库镇坝区,茶园分布在坝区和半山区,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9.5℃,平均相对湿度79%,年降雨量1400mm以上,全年无霜,海拔950—1600米之间。 2.3.5 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生产分为10个农业生产队,茶园、耕地承包到户,茶鲜叶按市场价交农场茶厂,从事农业生产人均纯收入约1709.6元。 2.4 产业政策 茶叶是临沧地区的传统产业。根据把云南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临沧近年来加快了茶叶产品发展的步伐,双江县是临沧地区茶叶主产区,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县。地、县对茶叶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 综上所述,我场生态茶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可能。 3.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 3.1 恢复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我场茶园生产追求的高产出,导致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导致“天敌”消失,病虫害逐年上升难以防治。农业生产进入了投入逐渐上升,而产出逐渐下降,产品质量降低的恶性循环。几年来,农场在农药施用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农残”问题已基本解决,产品顺利进入欧盟等国家。但要彻底摆脱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局面,就必须恢复农业生态系统。 3.2 建设高效生态茶园是农场增收脱困的需要 建设生态茶园,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持续发展,可提高投入产出比。 农场五、九队1000亩连片茶园,申报有机茶园转换,2002年月4月份得到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颁证,建设生态茶园对有机茶园长期持续产出很重要,而只有被认证为有机茶,产品才能增值,才能最终达到效益双盈。农户才能增加收入。 3.3 对全场生态农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生态农业是将来农业生产的必然。五、九队1000亩生态茶园建设,占全场茶园面积1/4,总耕地面积1/7,它对全场生态农业建设将会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占农场生产1/4的农户将会率先脱贫。 4. 项目规划设计 4.1 项目规划地现况 项目规划地为农场第五生产队和第九生产队(以下简称项目地),项目地距农场场部2.5公里,离“214”国道1公里,自然气候条件同(2.3.4),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1100米。两个生产队生产耕作区和生活区基本连成片,共有茶叶面积945亩,果园面积 30亩,农田60亩,水面80亩,森林60亩。有引水沟渠数公里和一个小型蓄水库,耕地茶园内道路通畅,运输方便。有农业种植户 155户541人,归难侨占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五。 项目地主产业为茶叶种植,1000亩茶叶平均亩产鲜叶1200市斤,售给农场茶厂设在该处的茶叶初制所,年收入96万元,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现人平均纯收1840.49元。土地承包到农户,定上交农场土地承包费,生产成本自理,自负亏盈。2001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原农业职工身份转为场员,继续交纳社会养老保险金,一般不再享受国家企业职工待遇,退休时可领取养老金。 4.2 项目规划与设计 项目规划总体构想是:1、恢复整个生产耕作区外围60米的林带;2、整个耕作区农机路、便道两旁1—2米种植林木;3、茶园内每亩种植经济果木10—15株;4、茶园内裸露部份(含茶台梯埂)种植优质牧草;5、耕地农田种植水果、牧草;6、建立畜牧鱼养殖;7、生活区规划一一形成生活区、养殖区、沼气协调配套,生产经营有机茶、水果;8、建立耕作区灌溉系统。 4.2.1 营造生态环境,种植林、果、草 △ 耕作区外围60米的林带分为两层,最外层(20米)选用生长快,树杆高的杉木,里层种植速生丰产的薪炭林;环绕园区内的支道、人行道两旁种植经济林果。 △ 茶园内每亩种经济林果10—15株,可选种核桃、板栗,当地冬梨等果木;耕地可种植高档优质水果,如梨、桔、桃等。 △ 茶园、耕地裸露部份,全部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台面和平整的地方种植匍匐型牧草(如:平托花生、白三叶、罗顿豆等)、茶台梯坡以及坡地种植直立型的牧草(如南非马唐、黑麦草等)。 通过以上措施,整个园区防护林体系形成,同时还可提供生活用材。因得到覆阴,可提高鲜叶产量品质;地表得到覆盖,可提高光合利用,防止水土流失,形成农业生态循环基础。 4.2.2 农业产业的延伸、循环、利用 牧草的大量种植为畜牧业的生产、沼气利用、废渣液还原提供必要条件。 主要养黄牛、滇南小耳猪、鱼。牲畜粪便作沼气利用,沼气渣液经除臭处理后,回到茶、果园内作肥料。 4.2.3 建立灌溉系统,加快生态环境形成,提高产品产量、质量 整个生态区的建成,水是关键。如果整个耕作区灌溉系统形成,可提前2—3年实现农业生态园区。同时茶叶当年就可增产增收。 4.2.4 形成有机商品,提高投入产出率 建立生态农业,可保证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但要尽快形成经济效益,必须生产出有机食品,并且商品化。 2000年,农场茶厂即作了有机茶认证的前期工作,2000年元月份,对五、九队1000亩有机茶转换进行检查验收,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确定2002年1—2月份给予颁证认可。2001年茶厂共组织加工销售有机茶50吨,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机茶与非有机茶同质量等级,每公斤茶叶差价在3—5元之间,2002年预计茶厂可生产出售150吨有机茶,对茶农、茶厂都将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5.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整个工程分为绿化造林种草、灌溉、养殖、沼气、生活区公共设施建设四个部份。造林、种植果树、种草由农场扶持种苗,农户出劳自己完成,生活区投资及实施另作计划安排,不列入工程投资估算。 5.1 投资估算 5.1.1 灌溉 茶园总面积为1000亩,需机械提升灌溉的250亩,除少数面积进行喷灌外,绝大多数面积进行沟灌。初步计算每亩需800.00元,需投资80.00万元,主要设施有抽水机械、蓄水池、管道沟渠等。 5.1.2 养殖、沼气池 整个耕作区1035亩,每亩以年产草500/公斤(套种),年产鲜草51万公斤,可饲养500头牛,或1100头猪。初步确定建300头牛、600头猪厩舍,共需3000平方米,以每平方150.00元计算,需投资 45万元。沼气池以每户2000元计算,需投资30万元。 以上两项投入共需155万元。 5.2 资金来源 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投入高,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因此,资金需多方面筹措解决,分阶段实施。 △争取国家、上级部门给予50%的无偿扶持,合77.5万元; △ 农场给予10%的无偿投入,合15.5万元; △ 茶厂给予5%的无偿投入,合7.75万元; △ 农户自筹15%,合23.25万元; △ 借贷20%,合31万元。 6. 项目实施 6.1 项目实施组织保障 6.2 项目实施计划 6.2.1 项目时间表项目分三年实施完成。 △ 2002年至2003年完成树果种植; △ 2003年至2004年完成灌溉工程; △ 2002年至2004年完成养殖沼气工程。 6.2.2 技术措施 △此项目技术难点是经济林果的选择与种植,需请有关部门给予论证指导,逐步种植; △防护林、种植牧草,生物防治由农场科技站协助指导,有一定经验; △沼气由县林业局提供技术援助。 6.3 项目实施难点及对策 此项目实施难点是资金筹集。目前1000亩茶园已得到有机认证,2002年将产生明显的效益。如果资金筹集难,将采取先完成造林、种植经济果木工程,再考虑养殖、沼气工程,灌溉工程最后实施。 造林营造生态环境,投资相对小,产生效益慢,但深远,养殖沼气是生态环境不可缺的一项,可逐年实施;灌溉工程投资大,收效快,有条件时实施。对项目的实施总的是因条件而定。 7. 项目总体评价 7.1 社会效益 7.1.1 此项目是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响应与实践,对恢复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1.2对农场、双江县地区农业具有推动示范作用。 7.2 经济效益 7.2.1 近几年效益较明显的是茶叶。五、九队茶园年产鲜叶 90万市斤,按有机茶生产出售,每市斤鲜叶可增0.20—0.30元,茶农年可增收22万元 (2001年五、九队鲜叶就较其它队高0.20元/市斤)。 7.2.2 如灌溉工程能实施,茶叶保守计算可增产鲜叶30%,即27万市斤,每年增收收25万元。 7.2.3 经济林果形成以及养殖也可带来一定的效益。 7.2.4 生态农业环境逐步形成,将逐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投入,也将产生长期稳定的效益。 8. 结论 此项目总体是以1000亩茶园为基础,建立生态农业环境,使之长期稳定产出,并降低投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机茶叶,创造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机食品的产出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前有机茶叶基地已得到国际有机认证组织认证。今年即可产生效益。项目实施将会长期稳定保证,将产生经济效益这一成果。 项目实施可因条件,分阶段进行,相互影响因素不大,各项工程可发挥自身的效益。 总之,此项目符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和当地产业政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投入回报率高而长远。 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洽谈合作。 国营勐库华侨农场 二OO二年三月二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