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昔日“难侨”处境艰 今朝“侨童”生活美
华声报讯:“今日‘侨童’与当年被驱赶回国的‘褴褛少年’已有天壤之别了。”“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走进广西北海侨港镇华侨小学访问,该校负责人温远芳自豪地说。 据中新社报道,侨港,与风光秀丽的北海银滩隔湾相望,因归侨聚居而得名。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归难侨集中安置点。22年前,8000多名从印支回国的难侨汇集于此,现在归侨侨眷还占全镇人口的80%以上,曾被联合国难民署评为“全世界安置难民最成功的范例”。 昔日归来的“难侨”儿童早已长大成人并结婚生子,今日“侨童”学习生活怎样?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今非昔比。 据当地官员介绍,去年侨港镇人均收入近4000元人民币,已成为北海市的“第一富镇”,当年的荒沙野滩早已被一幢幢楼房、一片片工厂和宽敞的街道取代。 谈及华侨小学的历史,归国难侨、北海华侨小学首任校长钟应茂老人至今记忆犹新。1978年,他和一帮难民被驱赶回国时衣衫褴褛、处境维艰。在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怀下,他们在地角的白泥塘临时搭建了一所学校,专门接收难侨子弟。他在国外就是当地华侨的中文教师,故被选为学校筹建负责人。 1982年,随着归来的难侨子弟人数的不断增多,当地政府又下拨专项经费和大量物资、联合国难民署也大力支援,他们在现在的侨港镇建起了一所小学,为纪念那段不寻常的历史,学校取名“华侨小学”。 记者走进华侨小学时,适逢课间,一群天真活泼的“侨童”正在嬉戏,荡起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在操场一角,一群飞奔的孩子正欢快地踢着足球。 该校校长陈德上如数家珍地介绍学校的成绩。他说,这些年来学校一直注重根据归难侨家庭特点开展特色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学校创新的兴趣教学模式被搬上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今年四月,他们又在广西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小学组比赛中折桂,这已是学校5年来第4次获此殊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