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侨茶叶曾在远近一带小有名气
因水土肥沃,灌溉便利,1960年政府在现在的潼侨镇管辖范围内成立了一个农场。1966年该农场成为广东省安置归国华侨的农场之一,共安置10多个国家的华侨,主要是东南亚一带的。潼湖华侨农场的名称也于当时定下来。为发挥优势和便于管理,1968年该农场划分为茶区、渔区和农区等3个区。
“当时茶区种植的茶叶有‘水仙’、‘黄金桂’等绿茶系列品种,面积有1200亩,亩产茶青1500公斤左右,种植管理人员超过400人。他们没有施用化肥,而是施用花生麸、猪粪等有机肥,加上土壤适合茶叶种植,所以当时生产出来的茶叶在远近一带都小有名气。”1989年从海南岛来到农场、现为潼湖华侨农场茶叶公司经理的温杰英回忆说,“1986年至1988年在全省30多个华侨农场的茶叶评比中,潼侨农场的茶叶因其有蛋黄香、绿豆香和粟米香等香味,喝起来口感舒服而多次获得好名次。”
但这样一种本来相当有市场前景的绿茶,近十几年其种植面积却大大减少了。温杰英介绍:“因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开发热潮等的影响,潼湖侨场砍了部分茶树,变成了工业用地,茶叶种植面积在十年前锐减至三四百亩,到2000年前后,整个茶场的种植面积只剩下100多亩了。”
潼侨绿茶”注册商标已获批复
2003年12月,潼湖侨场开始酝酿改制方案。去年4月份,潼侨镇成立,归属惠城区管辖。农场改设为镇和行政管辖的调整,给了潼侨绿茶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王仕第说:“为了盘活茶场资源和解决老职工的生活出路问题,我们进行专门调研后,决定加快茶场发展,打响潼侨绿茶品牌。原因是,有种植茶叶的基础和管理技术;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较为固定的销售渠道。现在从潼侨移居国外的侨民有5000多人,他们到惠州时,会想方设法带上几包潼侨绿茶回去。”做了近20年茶叶生意的温杰英在一旁补充说,他们十多年来一直向市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出口到日本的袋装茶茶料。他介绍,潼侨绿茶在市场上属于中档级。
在该茶叶公司生产车间长30米的微料槽里,记者闻到了当天上午采摘的茶青的味道。王仕第说:“一年来,我们召回了原来种茶的部分技术骨干,投入60多万元改造了厂房、生产设备和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面积。此外,我们还做了产品包装外观设计等工作。今年1月份,国家商标局正式批复了‘潼侨绿茶’注册商标。5月份,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认定潼侨绿茶生产符合QS认证标准。”在该公司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潼侨绿茶的新包装。在茶场,记者看到了改造后的老茶树已长出了茂盛的新叶子。据估计,今年潼侨绿茶成品茶的产量将超过5000公斤。
计划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
温杰英拿出一个杯底装有类似袋装茶的一次性纸杯说:“这是我准备拿到9月12日至15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上去展览的样品。”他介绍,8月12日,他已到惠城区外经贸局办好了参加博览会的报名手续,预订了一个展位。
“潼侨镇将抓住一切机会来打响绿茶这一品牌。下一步我们将抓特色农业的产业化,以茶叶种植为依托,做好茶文化这篇大文章,发展城郊型生态观光休闲茶场。”谈到潼侨绿茶今后的发展路子时,王仕第这样说。
(来源:惠州日报/记者李建国 特约通讯员邓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