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中国侨界  华侨华人  华文教育  财经资讯  中国科技  中华文化  人物聚焦  中国国情

    最新动态
    招商项目
    特色产品
    扶持政策
    供求信息

专 题
“五侨”扶贫济困送温暖
  2003年国侨办送温暖活动
  侨界领导心系华侨农场
农场简介
·
中国华侨农场简介
·
广东省华侨农场简介
·
广西省华侨农场简介
·
福建省华侨农场简介
·
云南省华侨农场简介
·
海南省华侨农场简介
·
江西省华侨农场简介
·
吉林省华侨农场简介
网站链接

 
  首页>>华侨农场

 

宁明华侨农场:老树争春绽奇葩

    ——写于宁明县直接管理宁明华侨农场两周年之际

    南宁日报记者 李小泉

    
    引子
   
    在宁明华侨农场,有四条标语和八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它们是“解放思想,务实创新” 、“发展才是硬道理” 、“稳定压倒一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敬业 、爱场 、团结 、自强。”一般人也许觉得这没有什么特别,但了解“宁侨”近两年情况的人却会觉得,这不是普通的标语,而是“宁侨”这两年风雨历程的真切写照。两年来,“宁侨”扎扎实实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依托科技培植地方经济增长点,同时致力企业思想文化建设,重塑企业之魂。你想知道这段故事吗?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
    
    一、市场经济风雨急 “摇钱大树”渐病老
    
    提起广西宁明华侨农场,不但宁明人知道,广西人知道,还有一大拨国内外的罐头食品和淀粉的商家、用户也都知道,人们已习惯把它简称为“宁侨”。
    
    在20世纪60—80年代,宁侨可谓名声远播,那时是它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从1964—1989年,宁侨创下了连续26年盈利的辉煌业绩 ,多次被评为广西华侨企业先进单位。特别是在“七 五”期间,农场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建成依托本场本地资源优势,年产万吨的罐头厂、年产万吨的淀粉厂、年产3000吨的味精厂,还有修造 厂 、预制厂 和纸箱厂等,成为广西最早和最完善地建立农工贸综合经营体系的国有华侨农场之一 。宁侨的罐头厂和牧工商公司都曾经是广西出口创汇的重点骨干企业,90年代之前一直是让宁明人感到自豪的工业旗帜,为国家和地方税收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人比喻说,宁侨是一株巨大的“摇钱树”。一位当过司机的宁侨老职工对记者说:“那时候农场钱多啦,几千几万元根本不算什么,经常是用麻袋装,用汽车运。”当时,成为一名宁侨职工,是许多宁明人的梦想 。
    
    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宁侨没能抗住市场变化的冲击,这棵“摇钱大树”在市场经济风雨频频吹打中,叶败枝残,病老交加。从1990年起,宁侨年年亏损,至1999年时,宁侨总资产额为7569.761万元,负债总额为 8047.726 万元 ,已经资不抵债。这10年间,由于经济衰退带来了种种问题,例如工厂 、公司停产歇业,众多职工下岗,干部 、职工和教师的工资被拖欠,医疗费 、养老保险无法解决,治安问题突出,职工不时群集上访,等等。一言以蔽之:宁侨已经全面陷入困境。
    
    二 、上下同心救“病树” 此处寒门贵客多
    
    宁侨陷入困境,牵动着各级党委 、政府和有关部门。使宁侨走出困境,是宁侨人的迫切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了一个关于推进我区华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通知,根据这一通知精神,南宁地区行署决定,取消原来将华侨企业委托个所在县管理的决定,改由各所在县人民政府对华侨企业直接领导和管理。宁明县委 、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即组织工作队进驻各华侨农场进行调查研究,为落实接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2000年10月中旬,宁侨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这标志着宁侨正式由宁明县直接领导和管理。宁侨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宁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管理宁侨工作的方针和要求是,紧紧抓住改革发展与稳定这根主线,妥善处理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企业逐步摆脱困境,焕发生机,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本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毫无疑问,这是艰巨的任务 、重大的挑战 。
    
    宁侨新领导班子迎难而上。在深入调查,全面分析研究实际情况后,他们决定从改革入手打开局面。重点是机构改革。他们痛下决心向管理层“开刀” ,把总场的13个部门整合为经营管理部 、行政管理部 、财务审计部 和保卫部4个部,人员从 45人精减为 30人,下属11个农业分场原各有4—5名领导,现只设正 、副主任各1人。这项改革使总场和分场的管理人员从130人减少到57人,压缩了非生产性开支,消除了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精减下来的人员,或充实到生产一线,或另谋职业。与此同时,他们进行管理制度改革。他们组织力量进行清产核资,由总场统一进行财产财务管理,各二级机构的开支需经总场审批,扭转了过去管理混乱 、资产流失的局面。他们先试点 、后铺开,全面推进场务 、政务公开,受到广大职工欢迎。后来,他们又全面整治场办公司,将原来的农业公司 、畜牧公司 、开发公司 、基建公司 、商贸公司 、利侨公司撤并到工业供销公司,并使之实行独立经营 、独立核算。
    
    这些改革措施,收到了精减机构、人员和提高效率 、增加效益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使宁侨职工看到了农场正在出现转机,唤起了大家摆脱困境的希望和信心。在宁侨新班子奋力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也都心系宁侨,关心和支持它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陷入困境后,多年来“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宁侨,连连迎来一拨拨贵客:全国政协副主席 、侨联主席罗豪才来了,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李海峰 、全国人大海侨委员会副主任李道豫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袁正中来了,地委书记罗殿龙 、行署专员张秀隆 、区人大南地工委主任黄金宝来了,自治区侨办主任李汉金 、副主任兼区华侨局局长韦谦 、区人大外事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继汇 、区华侨局副局长朱小明 、王永朗和地委副书记兼地区纪委书记刘南生 、行署副专员韦干 、磨长英也都来了。至于当时的县委书记闭振联、常务副县长韦家杰 、县委副书记陈维金 、县委副书记兼县纪委书记蓝克勤等县领导,更是经常过问宁侨的情况,县政协还专门到宁侨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这么多的领导那么关注宁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支持和帮助宁侨推进改革,加速发展,再创辉煌。如果说,困境中的宁侨像一株病树,他们就是来给它诊病开药的大夫,宁侨的同志则如护理的园丁,大家费心血、流汗水,为的是救治这株病树,以使它重新吐芽抽枝,开花结果。
    
    三 、引得凤凰枝头伫 老树争春绽奇葩
    
    改革初步打开工作局面后,他们便把工作重点转到抓发展上,因为只有发展,才能进一步坚定大家走出困境的信心。他们选择的突破口是引进资金,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
    
    宁侨领导为尽快了解本行业的工作规律和新鲜经验,专程到区内外先进华侨企业考察取经,同时积极联系引资事宜。另一方面,宁侨努力改善本场环境,筑巢引凤。他们抓住开展边境建设大会战的机遇,“搭便车”筹款3万元,将本场连接到宁明火车站一段 700米,坑坑洼洼的公路铺上了柏油路面,并在路口树起一幅碑墙,镶上“让客商发财,促宁侨发展”的口号——这是他们的理念,也是他们实践的写照。
    
    经过努力工作,柳州古亭山龙升纺织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凌贵海到宁侨进行了一番考察,觉得宁侨是一个可以创业发展的地方。于是决定租赁宁侨的花山食品厂,注册广西龙升科技粉业有限公司,投资进行淀粉生产。该公司于2001年投入200万元进行设备维修和技术改造,当年11月开始投产。由于他们开发生产变性淀粉,使过去每年只开工约3个月的淀粉厂全年都开工生产,100多名职工都有工作保障,每人每月工资收入600—800元。目前,该公司每年交给宁侨租赁费30万元,每月为当地提供税收30—40万元。
    
    龙升公司是停在宁侨这株老树上的一只凤凰,她使这株老树重现生机,吐芽抽枝,绽开引人注目的绚丽花朵。宁侨争取到这项投资,争来了春光一片。
    
    为了促成龙升公司投资宁侨和顺利投产,宁侨和宁明县的领导都花费了不少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公司投入运作之初,宁侨领导多方奔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从办理各种手续到解决管理人员的住房等,都一一尽心竭力办好。在办理有关手续时,曾一度遇到有关部门的一点阻力 ,县委、县政府领导了解情况后,立即协调各方关系,顺利解决问题,保证了客商按期开工投产。县委 、县政府还专题研究决定,发动广大农民大种木薯,以保证原料供应,要求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抓好这项淀粉厂“第一车间”的工作。县 、乡党政领导都为此交了风险抵押金。
    
    引资经营淀粉厂成功后,宁侨再度出击,联系招引一位台湾老板来投资经营罐头厂,已于今年中秋期间试产成功,目前正进一步洽谈规模生产的有关事宜。
    
    招商引资工作的成功,使宁侨工业开始步入新的发展轨道。在农业方面,他们细抓完善土地承包工作,重新丈量 、确认承包面积,规范承包费的收缴,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管理体制;淀粉厂的生产又带动了各农业分场木薯种植业发展。这些都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侨改革与发展的良好势头,无疑为稳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 、重铸企魂心良苦 点点滴滴见精神
    
    “最棘手的问题是稳定问题。”这是宁侨党委书记李荣战和场长黄进在分别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给记者的一个答案。
    
    宁侨多年来的不稳定因素根源于经济困局,因而要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改革与发展,繁荣经济。但在企业不可能短期内就摆脱困境的情况下,要保证局面稳定,就必须随时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解决好一个个具体问题。两年来,他们就是一直这么做过来的。
    
    以往宁侨员工集群上访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长期拖欠,下岗人员养老保险问题没有着落;管理混乱导致资产流失,并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合理使用,少部分人从中获取不当得益;原淀粉厂因集资扣欠职工蔗款;还有医疗费用、拖欠在岗职工及教师工资等问题。新班子对此充分重视,花费了不少气力来解决处理这些问题。
    
    他们多次到自治区、地区争取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宁侨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同时动员职工参保。原来相当一部分职工不大相信这个“老大难”问题能够解决,故相互观望,不肯交款。为此,他们反反复复做了几个月的引导动员工作,最终使应参保的2217名职工按规定交清了个人补缴部分的款项共139.24万元,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农场的1065名离退休人员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其余职工也吃下了定心丸,宁侨多年来最大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消除了。他们通过精简机构压缩开支,加强财产财务管理,统一管理各种租金和承包费,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扶持,实现了节支增收,而且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们还在认真核查情况后,把过去职工被扣欠的蔗款全部退还。对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向职工解释清楚,引导职工维护稳定大局。为了及时疏导群众情绪,他们制定了场领导接访日制度,凡是职工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每月的9日、19日找书记、场长反映,场领导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情况,并教育职工通过正常渠道和方式,依据法律和政策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使不少问题在本场就解决了。经过上述种种努力,两年来宁侨基本上没有职工集群上访,情绪逐渐平静,有时有问题需要到上级反映,人员不超过5人。
    
    有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上访,但却是职工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同样下大力气切实解决,例如住房困难问题。由于经济衰退,十多年来宁侨住房条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相当一部分职工一直住在平房甚至危房里。今年,他们多方筹资,把一些旧办公楼和部分闲置的厂房、库房改造成住房,可使75户职工入住,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他们还将在今年底到明年初筹建2栋集资住宅楼,可供48户职工入住。这样,总场片6000多户职工便全部住上楼房,不再有人住危房、平房了。这类扶危解困的工作,利于消除不稳定因素、凝聚人心,利于进一步培养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
    
     致力培养一种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使宁侨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稳固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宁侨两年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首先从机关作风抓起,对精简机构撤并整合后的场机关4个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纪律考勤管理,在办公楼公布考勤一览表,每天上班挂牌,下班收牌,凡旷工1天者,扣罚相当于两天工资额的罚金,迟到或早退者,每次扣罚5元,1年内累计旷工30天以上者,给以除名处理。严格的管理消除了多年来机关作风疲沓的顽疾,形成了工作认真,办事高效的良好风气。他们还规定总场领导及各部经理分别挂点帮助11个分场抓好社会稳定 、安全生产 、推广良种等工作,并为此交缴风险抵押金,每月下分场要记工作笔记,年底按工作实绩给以奖励或处罚。他们扎实进行环境美化建设,发动职工清除已堆放多年的垃圾,种花种草,还多方设法筹资投入30万元,拆除办公楼前的8栋破旧平房,建起近1000平方米的小型花园广场,使职工有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此外,还建起了门球场 、汽排球场 ,供离退休职工活动锻炼。以此同时,他们积极主动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举办华侨杯汽排球 、门球赛,全县40多支球队到宁侨比赛了一周,使宁侨人感受了一回久违多年的兴旺热闹,有人说:“哟嗬,那几天就像过大节一样!”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组织歌咏队参加全县“七.一”歌咏比赛,获第二名,过后一些宁侨人常常自己放录音带重听那获奖的歌;重新组建场篮球队参加全县篮球赛,女队获第四名;场门球队代表宁明县参加全区乡镇企业门球赛,获第四名。由于老龄工作做得生动活泼,成绩显著,被邀出席全区老龄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典型发言。过去离退休人员问题是宁侨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而现在,这些老人们正在给宁侨带来欢乐、争得荣誉。
    
    所有这些工作和活动,都在凝聚着人心,鼓舞着士气,使正气在宁侨越来越占上风,歪风邪气越来越没有市场。去年秋天,有人在一个场员家里聚赌,当即有4个职工打电话告知正在区党校学习的党委书记李荣战,他立刻电告派出所连夜出击,端掉了那“赌窝” 。现在,曾一度盛行的赌 、盗 、斗殴等丑恶行径,在宁侨已受到遏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宁侨,都说宁侨确实变了,有的还考虑回宁侨来。
    
    经过反思两年来的实践,宁侨领导层认为,已经逐渐形成的新的宁侨精神可以概括归纳为八个字:“敬业 、爱场 、团结 、自强” 。本月上旬,他们把这八个大字镶挂到办公楼墙壁上,以激励士气 。其实,场员们心中也是有一杆秤的。一位姓冯的老职工对记者说:“这两年情况逐渐好转,按照这势头发展下去,宁侨还是有希望的。”
    
    五 、科技开路市场广 富民兴县福泽长
    
    由龙升公司租赁经营的宁侨淀粉厂,注册为“广西龙升科技粉业有限公司” ,这名称看似寻常,殊不知其中“科技”二字却大有玄机。以往花山食品厂生产的淀粉均为普通的原淀粉,其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升公司租赁经营的目标是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变性淀粉,以此优势打开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变性淀粉也叫改性淀粉,系由原淀粉加上盐酸等材料,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工艺加工而成。以原淀粉相比较,变性淀粉的粘度、色泽等性能都发生了改变。采用不同的原材料配比和加工工艺,可生产出各种不同性质的变性淀粉。它们可以用于造纸 、纺织 、食品 、医药 、建材 、饲料等多种行业的生产用途。由于变性淀粉增加了科技含量,增加了产品价值,其价格也大大高出原淀粉。目前每吨国产原淀粉的价格约为2000元,而各种国产变性淀粉的价格为每吨3000—20000元。国际上价格最高的变性淀粉品种用作血浆增稠剂,只有美国能生产,每吨价格高达80万元人民币。
    
    广西龙升科技粉业有限公司去年一开始租赁经营活动,便一面组织生产原淀粉,一面着手进行技改,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开发生产变性淀粉。去冬今春,他们共生产4800吨原淀粉。接着,他们用其中的3200吨生产变性淀粉。从4月中旬到9月底,他们已产销 8000多吨,其价格高出原淀粉80—90% 。在本地一些淀粉厂的原淀粉压库难售的情况下,龙升公司的产品却在市场上十分走俏,供不应求。
    
    今年,该公司又实施新的技改项目,扩大变性淀粉的生产规模。预计全年可以产销用于造纸和纺织行业的变性淀粉9000—10000吨,甚至更多。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变性淀粉的需求量约为 100万吨,而我国的生产能力只有29万吨,缺口很大,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因此,广西龙升科技粉业有限公司在宁明落户,无疑给宁明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共宁明县委在今年2月召开工作会议时提出,要“建立3万亩木薯王基地,以宁明华侨农场和天西华侨农场为重点,以淀粉加工企业为龙头,今年种植木薯王1.53万亩,到明年,要建成总面积3万亩,总产量达10万吨的木薯王基地,(使木薯淀粉业)成为我县又一新兴产业。”该次会议还明确指出:宁侨引资成功,“不仅救活了淀粉厂,带动了我县木薯业的发展,也给其他华侨企业提供了借鉴,实现了华侨企业改革的良好开端。”
    
    据有关部门估算,年种3万亩,产10万吨木薯,除淀粉厂原料供应有保证外,当地种木薯的群众共可收入2600 万元,由此带来土特产税150多万元,加上工厂的增殖税,每年这个项目可提供税收400—500万元。这不正是一个对富民兴县有莫大裨益的新经济增长点吗?据龙升公司负责人称,如果投资环境持续良好,该公司还将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并开发附加值更高的变性淀粉,事业将愈做愈大。
    
    明天,将会更美好。让我们为宁侨和宁明祝福吧!


网站简介 | 栏目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