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缅甸华教见闻:“我会用华语和爷爷聊天了”

2005年5月18日

    
    文/余显伦 关向东
    
    “王强强,10岁”,面前这个机灵的小男孩,一笔一画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我的爸爸妈妈不会说华语,可是我已经可以用华语和爷爷聊天了。”
    
    这个下午,气温至少在摄氏36-37度,从政府学校刚刚放学的他,头上冒着“蒸汽”赶到了“缅甸仰光福星语言与电脑学苑”,渴望着与祖籍国的语言文化亲近。
    
    和小王强强一样,有近800位出生在缅甸的第三、四代华人,利用课余、工余时间走进这所由“缅甸福建同乡会”举办的华文补习学校,他们的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
    
    原来,自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种种原因,缅甸原来兴盛的华文学校停办了将近40年,造成如今40岁上下华人华侨,自幼失去了学习祖籍国语言文化的环境。
    
    眼看着华人后裔将与祖籍国关系越来越疏离,当地的华人社团组织急在心头,随着缅甸国内形势的缓和,他们开办的华文补习学校,在夹缝中坚强地成长起来。
    
    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安排下,我们有幸来到有着140多年历史的“缅甸福建同乡会”新会址,与这所顽强办学的华文学苑愕然相遇,深深为海外华人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动了。
    
    甫一踏进这幢装修一新的四层小楼,是一个华人传统特色浓郁的荣誉室,墙上镌刻着新会所捐建者的姓名,悬挂着落成剪彩时的照片。
    
    未料转过一个小门,我们竟然走进了一个现代气息浓郁的电脑教室。只见几十套品牌各异的电脑,被整齐地安置在小巧的电脑桌上,教室的前方则是一面价值200万缅币的簇新EPSON大背投。
    
    陪同我们的“缅甸福建同乡会”秘书长连甲宝先生介绍说,为了让华人子弟在缅甸就业市场上更加有竞争力,同乡会开办“福星学苑”时,特意设置了这个电脑班。眼前的设备大多由华人华侨捐资购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也捐赠了多台电脑。
    
    在中国国务院侨办的安排下,云南大学网络科技学院的一位欧阳副教授在此开班授徒,学生们则利用政府学校上课前、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来此学习。
    
    “许老师——”,随着连先生一声呼唤,传来一个音色仿佛播音员的标准普通话应答。登上二层一个阁楼式教室,我们与从国内云南宝山一中来支援教学的许云辉老师相见了。
    
    许老师年龄大约有30岁,已经来缅支援教学半年,教授华语语言课程。此时的他,身着短衫,打着赤脚,正在铺着木地板的新教室里,调试上网设备;微胖的脸颊上,渗出滴滴汗水。
    
    “这里的气候比昆明热,可是华校校长的爱乡之心,比天气更热”,许老师说,“同乡会对国内派来工作的教师很关心,专门聘请了工人,学习煮中国饭菜,照顾我们的生活。”
    
    许老师教授的语言班,属于中上程度,学生的年龄在22至27岁之间,不少是缅甸高中的毕业生,也有仰光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来此进修。
    
    学生的华语能力大约相当于国内的高小,听、写能力不错,但说起话来有时还词不达意。比如一位学生对他说:“老师,你今天一脸紧张”。原来,学生的真实意思是“老师今天很严肃”。
    
    许老师说:“为了让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亲近,每堂课上我会给学生介绍两个成语故事,有时候还会来上一段京剧,比如霸王别姬;华人们还捐建了非常专业的语音教室,每个学生都有练习听说读写的机会。”
    
    看到厚厚一叠华语教材,既有简单的《看图说话》,也有中国国务院侨办赠送的12册《说话》、还有云南侨办赠送的《汉语教程》、《汉语写作》与《中国文化》。
    
    笔者好奇地翻开一册《中国文化》,只见内里既有中国神话盘古与炎黄,也有文化名人老子与孔子,还介绍中国历史、地理,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都有专门章节,甚至讲到了中国书法、诗歌、茶与酒,看到在薄薄的一册教材中,包含着如此多的中国元素,海外华人华侨传承中华文化的拳拳之心,教人如何不感动?(来源/中新社)
    

 

 
·缅甸华教见闻:“我会用华语和爷爷聊天了” (5-18)
·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教夏令营在泉州闭营 (5-18)
·307名外国考生在广西参加HSK考试 (5-18)
·韩国小留学生冰城学汉语 (5-18)
·中国使馆将协助大马引进华文师资 (5-18)
更多...
 
·中国经济魅力不可挡 美商学院中文热升温 
·马来西亚将引进中国教师解华文师资荒 
·马来西亚“中文牌”台前幕后 
·马来西亚高官:华小受到宪法保障 
·暨南大学首设华文教育本科专业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