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汉字书法 学传统文化
文/慕秋 香港在英国人逾百年的殖民统治之下,官方语言一直是以英文为主,中文不受重视。孩子们从小接触英文较多,反而识汉字成了一大难题。 在香港湾仔闹市一隅,有一处现代“私塾”——鸿苑书斋。推开两扇古色古香的木门,只见室内木雕花窗、唐式桌椅,典雅舒适。一群身穿唐装的稚童,在古乐萦绕下正悬肘挥毫。 开办人易斐女士是张之洞的后人,家学渊源。易斐的中文功底与她的书法一样出色,她说开办这样一个“过时”的学堂,是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大量“养分”,而这些“养分”往往是目前香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 数十个孩子在课余时间,到这个教室里临摹字帖、学习中文。易斐说,很多家长送孩子来学书法,都是抱着想让孩子在计算机时代也能写一手漂亮字的想法。但她强调,儿童学书法可增强恒心,磨练意志,提高审美观,这将让他们终生受益。 易斐认为,教授传统文化,首先应从汉字开始。中华民族能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字”功不可没,因为它是主要的信息载体。 从中国第一次文字统一的秦篆入手,到汉隶、唐楷,她的学生都是边学书法,边学历史。“当孩子们学过几种字体后,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况就心中有数了。”她说。 儿童在三岁至十三岁是学习的黄金期,香港的孩子,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孩子,长期面对的是菲佣,仅周末与父母相聚却又要去打波、弹琴、跳芭蕾、补习中英数,他们学习的大多是将来的生存技能。 鸿苑的课程致力于儿童的道德、基础知识的灌输。孩子们喜欢读句子整齐、琅琅上口的韵文,易菲女士便编了许多此类的读物,如:“全球土地很有限,三山六水一分田。世界人口60亿,生存养息全靠它。”、“古埃及,巴比伦,恒河之畔古印度,黄河流域有中华,四大古国各灿烂,人类文明曙光现。”像这样简单的儿歌,孩子们背起来很容易,也起到了在学字的过程中背记有用的知识的效果。 走进鸿苑,人手一张中国地图、历代纪元表,在讲课、做游戏中灌输史、地知识,力求将“时空概念”在儿时弄清楚,为今后的学习带来方便。 香港儿童识汉字困难,特别是国际学校的孩子普遍喜欢英文,回避中文。 汉字是表意字,这当中蕴藏了我们祖先的智能。课堂上,易菲女士会将由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看,每个字都有一个故事,或以字谜顺口溜加深印象,好似“羊”字,上面两点像羊的角,三横一竖组成了羊身;如果再给羊加个边旁,便成了吉祥的“祥”字了。 又好似“贝”字,古时曾将贝壳当货币,随着时代变选,凡“贝”字旁的字多与金融有关,如“贪”、“贫”、“贱”等。而“安”字,意含女人不出门,家才能平安,反映东方的传统道德观。 字不离形,形不离义,义不离文,寓理于乐。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觉得“跟听故事一样,很有意思”。易斐想做的,正是让孩子们在识字的时候,能够同时学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东方文化的传统美德,感受上古社会的风貌,印证中华文明史实。 易斐说,透过学习和认识中华文化,令小孩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孝顺父母、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来源/大公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