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文孩子”
周末,华埠图书馆相当热闹,放置中文书的一侧,流连着好些小同胞,看年龄,大的十四五,小的十二三。他们从书架中挑选,拔出若干本来浏览,看那利落劲,那投入,不可能是在美国土生的“香蕉”,他们该是在老家上过小学甚至中学,不久前才随父母移民来的。这群人,在“中”方面,孩提时代所打的中文基础相当牢固,想丢也未必能丢,一口流利无碍的广东话或者普通话,拿得起中文日报,和不谙英语的长辈沟通也没有困难;在“英”方面,虽然略带口音,开头虽然吃力,但只要不放弃,精通是迟早的事。东西通吃,得天独厚。真教人羡慕。再想一下,这些孩子如果只满足于口头交流的低层次,是不会上图书馆来看中文书的。心甘情愿地啃满书架的散文、小说、游记、历史,那是另有追求,他们的可爱就在这里。 中文世界的文化人,常常哀叹母语的式微。大陆一些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专家,却另有发现,乐观地指出:美国的中文写作者再也不自甘于边缘化,纷纷向主流社会挺进。这一命题本身就是天大的悖论,如果要和主流同化,必须用英语写作;用中文写作本身,就是对主流的抗拒。不管我们如何奔走呼号,挽狂澜于既倒,少数民族终会逐渐被同化。然而,中文不会消亡,不但因为移民源源而入,说写漂亮中文的人逐渐增加,而且有这样一群爱中文的孩子。 是的,平常不过景象罢了,我在排队作借书登记时,前头一个清秀的男孩子,手里拿着两本书,都是以金庸小说为对象的评论书。孩子顶多十三岁,正在抽条子的年纪,瘦廋的,脸有点苍白。我至今只读过半本《笑傲江湖》,还是因为在密西西比州的友人家作客,就寝前找不到别的书,才拿这一本来消磨绵长的雨夜的。但我绝不反对别人读金庸小说,何况这孩子不单单着迷于令狐冲和什么葵花宝典,远在香江的金大侠若知悉,该会点头微笑吧? 一般来说,新移民进入英语社会的初期,精神生活的质量多少有所下降的,精疲力竭的拚搏后,一份中文报,半部韩国肥皂剧,打发掉有限的闲暇。中文文学书成了奢侈品,所以,当我看到图书馆里这么一群爱中文文学的孩子,心里的喜悦不可言状。(来源/香港大公报,作者/刘荒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