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薄弱掣肘经贸发展
“如果今天的孔子周游列国,走向世界,他会遇到一个在2500年前没有遇到的问题———他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传播自己的儒家学说,他要学习几十种不同的语言吗?”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汉语大会”上,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刚刚提出这个问题,立即引来一阵笑声。 展校长指出:“作为学者,第一个责任是仔细、小心地呵护每一种不同的语言和它的文化,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另一方面,通过竞争选择少数几个全球化的语言。除了英语之外,中文也是非常有机会的。”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今天,以向世界推广汉语为宗旨的“孔子学院”正在向100所的目标努力。汉语,真的能像英语一样,成为全球化语言吗? 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财富和机会 平时除了自己学习,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研究生孙慧莉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辅导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在她看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上世纪60年代,除了海外华人,就是中国国内的人使用汉语。现在,在法国,学汉语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学俄语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欧洲语言———葡萄牙语。”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教了30多年汉语,也见证了汉语学习由冷变热的过程。 法国的汉语热从巴黎街头的一则广告中可以体会:“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 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数居欧洲首位,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有38所,其他类型高校近90所,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数量为149所,学生达8000人。著名的巴黎东方语言学院2004年招收中文学生2000人,首次超过日文。 不仅是法国,汉语热也在俄罗斯蔓延。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统计,全俄已有50多个汉语教学点,其中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30多所,学生2200人,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8所,学生2500多人。汉语人才也很抢手,很多公司愿意出高薪与外交部等传统用人单位争夺汉语人才。“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加紧对职员的汉语培训,这种学习风气也波及到中央政府机构,汉语在海外已成为求职、升迁的重要条件,”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这样评价汉语在海外的升温状况。“如果一个人知道中文,他就能够比较容易知道中国社会文化和整个发展的情况。”埃塞俄比亚联邦院议长穆拉图说。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组长章新胜说:“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中文的应用价值在不断提升。学习中文,等于拥有一个重要的、广阔的市场大门的钥匙。” 据统计,现在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开设汉语课程,各种社会培训机构不断增加,发展势头迅猛。 “对外汉语出现了巨大逆差” “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只有3个:长城、妇女的裹脚和大熊猫。而随便在清华校园里走走,就能看到晨读的学生在攻读GRE或托福。”在“世界汉语大会”上,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赵启光给人们泼了一次冷水:“这说明汉语在国际交流中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 1982年,赵启光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马萨诸塞州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美国卡尔敦大学,创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卡尔敦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终身教授,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和中美间文化交流,多次率美国代表团到中国访问。 实际上,在“大多数人认为不太需要学习其他语言”的美国,汉语已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 赵启光也见证了这一变化。最初在美国教授中文时,只是一些对中国好奇的学生前来学习,现在为实用而来的越来越多,而且需要排队听课。 但在赵启光看来,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对汉语的了解还是非常之少的。“我们常说现在国外有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但这3000多万人有多少是学会了,有多少只是蜻蜓点水呢?这很难下结论。美国在高中有大约2.4万多人学中文,学习法语的是100多万人,而中国人口是13亿,法国人口是8000多万。所以,汉语成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还是任重而道远。”“在探讨汉语教学时,我们要把汉语放在整个世界的整体语言环境中看待,在21世纪,英语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日本立命馆大学总长长田丰臣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考虑到世界未来的发展,汉语的地位也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汉语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要加强推广 “虽然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但由于院校学习汉语的基数很小,汉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说,“让汉语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的交流工作”。 钟秉林总结了近年来华留学生的新变化:人数高增长,学习目的多样化,专业学习领域多样化,学习要求多层次化。“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进行调整,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汉语传播趋势。”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原来汉语教育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汉语文化学院,淡化了语言培训的色彩,强调了学院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底蕴,突出了教育成分,强化了受教育者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养成,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1950年,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此后,国家公派出国汉语教师不断增多。1990年,针对外国学习汉语人员设立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正式实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迅速。 在汉语教学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否成为整体力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如建立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启动“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等。 但是,与英语等强势语言相比,汉语的推广存在很多问题。钟秉林说,发达国家在推广本民族语言时,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国内扶持和建立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教育机构,在世界各地建立语言的分支机构,通过语言的推广,增进世界各国的融合和良性互动。 钟秉林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汉语推广工作,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确立语言也是文化资源的观念,注意保护和开发本土语言资源。二是增加汉语教学的学科意识,注重汉语学科教学的理论建设和整体建设。三是加强汉语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研发高质量的系列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四是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需要进行双边、多边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特别提醒中国政府部门注意《欧洲外语统一参照框架》,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关系密切。”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说。 经过几年的学术研究,欧盟起草了《欧洲外语统一参照框架》,该框架是一个全面描述所有语言能力及交际文化能力的标准。在拉丁文上千年教育传统打下深刻烙印的欧洲,这一框架的实施被称为一场外语教育方面的“文化革命”。“整个外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教学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白乐桑说:“在遵守汉语本来面目的同时,汉语教学应与这场彻底的教育学变动融为一体。汉语教育学作为一种非拼音化文字的语言能跟上这一创造性的突破,将会更上一层楼。”(来源/中国青年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