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里的“汉语热”
在广东省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食堂里,来自横滨的石川北斗被一句“过奖”难住了。他开始向朋友求助,很快身边就聚集起了十多个同样来自日本的年轻人,但没有人能解释清楚,直到60多岁的陆焕鑫老师走过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这是表示谦虚的一种说法。 在向老师道谢之后,石川北斗说:“汉语很有意思。我学了两年多了,还有很大差距。” 就在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举行的同时,聚集在广东华文教育基地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年轻人也将自己的夏令营变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汉语会议”。带队老师陆焕鑫说:“他们对学汉语有很高的热情,这是组织夏令营之前所没想到的。” 在基地里,一起交流学习汉语的心得,互相介绍自己的国家,已经成为大家每天的必修课。来自德国的吴宗卓说:“我真的非常高兴,能和这么多国家的朋友在一起学中文,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 领队老师袁素明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各国的汉语教育状况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汉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多少会给他们的交流带来一些困难。” 语言上的障碍并没使这些青年望而却步,反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汉语。来自印尼的丘学伟说:“我们大家聊天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懂的词,这个时候大家会互相讨论,有谁明白的话就讲给大家听。实在不懂的我们就问老师,我自己也随身带了个电子字典,有不会的词立刻就查。” 夏令营活动为营员们开设了武术、书法、国画和中国历史等中国文化课程。但是由于一些课程对汉语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有的课程带队老师都陪学生们共同进修。 负责为日本学生服务的林通平老师说:“他们上武术课,需要学习马步、弓步这些词,还要学习一些招式的名称,如‘白鹤亮翅’等,这些富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对增进学生的兴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很有好处。” 事实上,中国历史课对汉语的水平要求更高,可是许多人都表示最喜欢上的就是这堂课。来自印尼的李先娘说:“历史课很有趣,试想一下,中国有记载5000年历史的书籍,使用的文字却大致如一,光想起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激动不已。” 负责印尼学生的指导老师刘一江是印尼西爪哇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主任,他说:“现在的‘汉语热’和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股热潮不会局限在夏令营里,而将被每一个参与者带回自己的国度。”(来源:新华网/作者:王攀 王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