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教人士:华文学校面临重重困难
“做好事的人为什么别人会称他‘雷锋’呢?”“课本里的月亮湾是什么?”“中国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子?”——这些语文课本中中国孩子看来耳熟能详的内容,对于在异国出生的华裔后代们来说,实在难以理解。 意大利罗马华文学校名誉校长林长孺说,由于各国文化、思维差异造成的教学障碍,常常令老师们犯难。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华文教育,“填鸭式”的方法并不能让华裔后代们完全接受,甚至还会让孩子们产生畏惧或者反感的心理。“零起点”汉语教学的教材太少,而国内现有教材对孩子来说又太难。 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兼职老师们,教学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会打折扣,四声不全、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缺乏教学经验……都是兼职老师的弱点,而对专业中文教师来说,华文学校兼职收入不够,也可能因为不通当地语言,不习惯西式的模式,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难以胜任而回国。 也有少数华人并不重视子女的华文学习,林长孺说,当华文学校挨家挨户发传单时,就有家长不愿意做这方面的投入,认为孩子学好外语就可以了。 “缺少华文教育的华人后代对中国的感情将会是十分淡漠的。”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吴晶表示,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经济的联系纽带,浙江省约有100万华侨华人在海外,他们的后代保守估计约在20到30万人。倘若这些后代因为乡土教育的缺失而“断根”,这对海外华人和祖国来说,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来源/浙江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