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新疆纪行:汉语热,热喀什

2005年8月22日

    
    维吾尔人居多的喀什,新疆最西面的古城,10岁的阿布都乃比在城市西边八公里处的村庄里住着。在尤卡克帕哈太克里村的小学校里,他是三年级的一名学生。
    
    8月,在村子中自家宽敞荫凉的庭院里,阿布都乃比大大方方地告诉维吾尔语翻译,他和村里的维族小孩刚刚开始学汉语拼音,一周四节课。
    
    “学汉语,难不难?”“不难。将来我还想当老师呢。”
    
    村子里,40来岁敦实的肉孜·吐尔逊告诉笔者,村民们生活好起来了,很多孩子在学校读书到初中三年级。上高中嘛,到县城里去;考得上的继续上学,考不上的就只有在家里帮干活了。
    
    “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新疆南部得到认真执行,很多学校对初中毕业前的农民孩子们免除学费和书本费。考上高中,对于维族家长来说,可就面临一笔不小的学费支出。
    
    在喀什地区的政府机构里工作的古丽说,当地的高中升学考试,竞争可厉害了;三个学生当中,只有一个可以考进高中;三年前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到京津沪等九个省市上高中“民族班”,升学更方便,也就更抢手,每十个报名考生中才录取一个。
    
    在乌鲁木齐收藏的文史档案中记载,维吾尔族人其实曾视学汉语为苦事。192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新疆鼓励维族同胞掌握汉语言;新疆每个县里中学都设置了汉语班,要求乡民子弟来就读;怎么办,乡民们甚至想出一个办法,凑些钱请一个乡中子弟代表村庄去上学。
    
    现在,走出村庄、走出喀什的人越来越多,可以去打工,可以做买卖。喀什的维吾尔人说,单单掌握维吾尔族语言,“出不去,更走不出新疆”;学会汉语会“有不一样的天空”。在乌鲁木齐,自治区高层官员告诉笔者,在各地,也有维吾尔族阿訇希望送他们的儿孙到内地学校里读书、升学。
    
    公务员古丽曾领先风潮。1992年在喀什读完维语高中,古丽不想局限在新疆,她通过了高考,先到北京的民族大学读预科学汉语,两年后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学经济管理;她赢得了韩国三星在南开设置的奖学金,一度有机会留在天津为三星工作。
    
    古丽说,在内地竞争激烈,我不怕;但作为长女,不回故乡帮助爸妈,四个弟妹上不了学。回到喀什,她通过公开选拔进入政府机构;如今,弟弟妹妹中,除一人还在新疆农业大学读书,另外三人依次从南开大学和新疆大学毕业。
    
    在内地生活六年,古丽笑说,自己不算特别活泼开朗,但很习惯大学生活,不感孤单。同期在北京、天津读书的少数民族同学,也有不少人长久留在内地工作、生活。
    
    喀什地区的疏勒县巴仁乡尤卡克可其其村,从1984年起,27名维吾尔族农民孩子陆续走出新疆,到内地院校去读书。村里的负责人吾斯曼为村庄感到自豪。他说,如今村里的孩子再考上自治区内外的大专院校,可得到人民币300、500元不等的奖励,“这些钱在当地农民当中是很可观的”。
    
    在这个村子的小学校里,周边地方的汉族小孩和村里的维吾尔族小孩同校上学。23岁,刚从喀什师范毕业的汉语老师艾麦江和80多名汉、维教师共同教学;当然,汉族同学使用汉语课本,维吾尔族同学使用维语课本。
    
    艾麦江说,汉族、维吾尔族孩子们分开上课,但一起游戏、参加公共劳动,相处融洽;对于维吾尔族孩子加强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帮助大了”。(刘舒凌/中新社)
    

 

 
·新疆纪行:汉语热,热喀什 (8-22)
·南亚纪行:踏访全印度唯一的华文学校 (8-22)
·曼谷青少年选择学中文 (8-22)
·新加坡总理将访华 鼓励新加坡人学好中文(新加坡+中文) (8-22)
·加拿大首家孔子学院落户BCIT (8-22)
更多...
 
·综述:海外汉学学术研讨渐受关注 
·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在京颁奖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京开幕 
·2005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在京开营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