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者奇缺
学生多,教师少,对外汉语教学正在成为比较热门的专业 张和生教授表示不大同意“汉语热”这种说法,他说:“中国正在学英语的人起码上亿,而最新统计表明其它国家学汉语的人却只有3000万,也就是说仅中国一个国家学英语的人就比全世界其它所有国家学汉语的人还多。” 王建勤教授认为,学习汉语的人群还有很大的扩张潜力,不过这要受到其它诸如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已经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将近5年的黄晓琴老师介绍说,班上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以韩国、日本等国学生为主,而欧美的学生则相对较少,而且一些欧美学生来中国以前,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其父辈的水平。 黄老师认为,“汉语热”这种提法固然是一种好的说法,它说明了一种趋势,但离真正的“汉语热”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模式:初、中、高三级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和生教授指出,初级主要是海外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要在国外任教所需要达到的水平;中级一般是指国内外派本科毕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水平;而高级则是指在国内高校进行教学的专职教师。 张教授介绍,对于汉语水平达到初级的外国留学生,很大部分可以以汉语为专业直接参加就业。而对于中级水平的汉语人才,在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同时,往往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比如最近教育部要选拔的赴新加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就要求必须是中文专业或者师范专业,而且有一定年限的教学经验才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高级汉语人才的主要吸收地,不过这里却有不低的门槛。国内高层次的对外汉语人才,一般都需要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才能胜任。 所谓科班,则是指国内高校开设的对外汉语方向相关的硕士专业和博士专业,比如有的学校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而有的是“教育学下的对外汉语方向”,虽然这些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基本上90%都能达到对外汉语的高级水平,但要进入高校还必须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激烈竞争才行。 勘误:外语能力“退居其次” 张和生教授指出,在国内,留学生主要来自日韩和东南亚地区,本身都不是英语国家,而且学员的英语水平也不一致,所以老师很难用英语和学生正常交流。而且就教学本身来讲也没有这个必要,在一些层次稍高,学生汉语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留学生也希望教师用汉语授课,这个道理就如同中国学生都希望外教带来原汁原味的英语一样。 即便在国外的汉语培训机构,授课语言也没有必要用英语。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指出,国外的汉语培训机构有不少是用英文授课,但是最终的教学结果却不尽人意。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并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不过,王教授也指出,外语能力对于科研则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因为国内在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科研的深入都有赖于大量的外语文献,在这个意义上说,外语能力也是作为研究型的对外汉语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和生教授表示,目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人才中,学外语出身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能通过硕士生入学考试这道坎。 悖论:市场需求和就业压力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北京市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有4万,而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至少达到8万。即使按照对外汉语教学的“大班教学”的标准,这些留学生至少需要8000名汉语教师,而目前全国拥有对外汉语资格证书的只有3000到4000人。张和生教授说,由于师资的缺乏,国内很多高校不得不采用兼职教师的方式来填补这一空缺。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的黄晓琴老师表示,她2003年应届博士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有几年的“工龄”了。 不过,北京语言大学的王建勤教授也表示,不少本专业的研究生也对自己的就业不是很满意。他举例子说,北京语言大学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上百,但是真正能够留校工作的只有几个,加上博士的竞争,研究生留校的可能更大打折扣。王教授介绍说,外聘兼职教师本来也可以成为研究生就业的一种途径,但是由于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以及“留京指标”等政策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优秀的对外汉语人才外流或者转行。北师大和生教授也介绍,在国内,对外汉语本科生毕业不具备教学的学历要求,而硕士生能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也不超过50%,而且相当部分去了国际学校和一些其它的培训机构。 对外汉语教学不是“摇钱树” 王建勤教授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对外汉语教学,每个班只有5到10人,而现在30个人的班级是非常普遍的,这无疑就降低了授课的质量。学校为了招揽更多学生,都拼命扩充学生人数和增加课时,不但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力不从心,更为重要的是,这势必影响到教师的科研时间。于是,作为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科研和教学势必面临如何平衡的问题。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黄晓琴老师认为一个高校里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和一个研究型人才的结合,教学能够保证学院的生存,而科研则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准和声誉,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作为一个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尽量做到两者兼顾。 针对部分学校相关专业盲目“扩招”,教师课程负担过重的现象,专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摇钱树”,应该把对外汉语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作为一项严谨神圣的学术研究来做。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当保证每个教师每个星期所负担的课时数不能超过一定标准,能够有一定的科研时间做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这也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谭德波/新京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