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让“母语”悄悄流泪
有关母语下滑的问题显然已经不再新鲜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信息,相信所有关心汉语的中国人都会感觉到有一根无形的鞭子在心上狠狠抽了一下:不久前,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如果回想一下这几年汉语在我们一些学校所受到的境遇,就不会为眼下所发生的这一切感到奇怪了。“墙里开花墙外香”,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汉语在国内和国外不一样的待遇。据了解,全球有3000多万国外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从每年到中国来留学的留学生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汉语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和学生接受汉语的程度,感受到的也许只有一片唏嘘之声。在很多大学,纷纷将英语的学习作为学业当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他们对于汉语课程,自以为是地理解为“已经不错了”。在我们的很多学校,学生的考核最终也和英语挂了钩,即便是汉语学得再好,英语不过个三级四级的别想拿毕业证。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之下,有谁还敢不整天捧着英语书狂背呢?于是,汉语在英语或是其它外语的冲击下变得可有可无了,沦落成了真正的“外语”。“精通外语便能行走天下”只能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想起不久前看“挑战主持人”,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选手打败了连续做了六七期的“擂主”,其原因就是这名选手很好地掌握了汉语的使用,嘉宾张绍刚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人对待汉语是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的,而很多外国人看汉语更多的是去享受它的乐趣。张绍刚的话很好地道出了汉语的另一番处境,对于我们的母语,中国人正在从乐趣中“退场”,而这种“退场”,究竟是谁造成的呢? 怎能让母语悄悄流泪?在如今我们提倡保护这保护那,拯救这拯救那的时候,对于母语的保护和拯救也许才是最为急迫和刻不容缓的,母语就像我们民族的一粒种子,只有不断地播种,才能不断地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若珲/乐山日报)
|